地址 / Address
111031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No.180, Fuhua Rd., Shihlin Dist., Taipei City 111031
電話 & E-mail / Phone & E-mail
+886-2834-5066
info@dac.taipei

撼動現實的推測設計:多樣性的現在與混種的未來

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是近年來在設計與藝術領域之中,一直不斷再進化、定義的新興領域。在《推測設計》一書裡,作者Dunne&Raby[1]提到:推測的目的在於「撼動現在,而非預測未來」,而這個「現在」也是指著我們此時此地的「現實」,我與有牙醫背景的藝術家顧廣毅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線上刊物《CLABO實驗波》的《生物小辭典》撰文之中,我寫了一段對於推測設計的觀點與解釋,在此節錄一部分:「推測設計是一種透過推測與虛構情境來跳脫現實世界框架的設計思維。」試著透過「推測」與「跳脫現實框架」的方式去建構出現實、另類現實與非現實中之間的啓發性擺盪,激發我們想像力與反思,進而去找尋我們共同期待的可欲未來(preferable futures)[2],以一種內化的過程去改變我們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反推回到我們現存的這裡與現在,試著一步步撼動現實的各種可能,去建構我們心中的那個烏托邦。從推測設計先驅者Dunne&Raby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設計互動系開始種下萌芽的因子,經過了幾十年的催化,現今國際上整個領域是百花齊放的狀態,有著專注於不同主題面向的設計師、藝術家、實驗室、平台與機構等,也衍伸出各種計畫、展覽甚至是獎項,建構出一個充滿多樣的生態系,反觀台灣在這樣國際趨勢下,這樣新興領域該怎麼展開去面對我們的多變未來?此文章試著帶領讀者發現現今推測設計領域國際上的實踐案例,以及探索在台灣可能的未來發展走向。
推測設計的多樣性現在
2015年Dunne&Raby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離開到了紐約新學院(The New School)任教並共同主持了研究與教學平台Designed Realities Studio,展開了(推測)設計的新樣貌,以設計的思想實驗為主,用設計去串連學校內的其他科系與領域,整合理論與實踐對於被政治與科技複雜融合所塑造的現今社會現實,做出具體化的回應。與社會研究新學院的社會科學系(人類學、社會學、哲學和政治學領域)師生合作,一起探索「推測」如何影響他們正在進行的研究。在2016年,展開名為《多個世界工作小組》(The Many Worlds Working Group)的實驗計畫,以設計計畫與情境的形式回應每個成員所做的研究,小組由兩位人類學家,一位社會學家,一位哲學家和一位歷史學家組成,此計畫演變為一種公眾想像設施的提案,以位於紐約邊緣的一家Floyd Bennett機場,作為主要取景的未來願景形成對立為想像新的現實,透過局部原型形成社會思想實驗的臨時景觀來體現與實體化。
  《多個世界工作小組》(The Many Worlds Working Group)計畫過程草圖。

《多個世界工作小組》(The Many Worlds Working Group)計畫過程草圖。
(擷取自Designed Realities Studio官方網站:https://www.designedrealities.org/projects/the-many-worlds-working-group

設計師Chris Woebken與Elliott P. Montgomery共同創立的Extrapolation Factory專注於參與式未來研究,開發了用於協作製作原型、體驗和影響未來場景的實驗方法,在熟悉的環境中建構假想的未來道具,為民主化的未來探索新可能,並透過《未來推演工廠操作者的執行手冊》一書來傳遞他們的理念。而Anab Jain和Jon Ardern於2009年成立的Superflux試著以創造世界觀、故事與工具,航行探索在科技、政治,文化與環境糾纏的曠野之中提供更多理解瞬息萬變現實世界的新方式,實踐計畫如與英國內閣辦公室的政策實驗室(Policy Lab)與英國政府運輸部一同想像與開發鐵路的未來政策。除了社會科學領域與公部門跨領域合作之外,藝術家Alexandra Daisy Ginsberg則與新興科技與生物議題更加靠近,研究了人類、自然與科技之間的微妙關係,詢問世界如何「更好」,探索了人工智慧、地外生物學、合成生物學、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等多種主題,近期作品《替代品》(The Substitute)探索借助人類創造的人工智慧的發展,可否讓絕種的白犀牛得以數位化複活,從自然環境中脫離出來,是否可以更好地去替代真實的動物。另一個特別例子是日本創新設計公司Takram在商業性與推測性設計之間遊走,持續產出實驗性的服務、物件與展覽。在學院教育系統之外,由ERASMUS+[3]支持的教育計畫SpeculativeEdu希望透過收集與交流現有的知識、經驗,同時開發推測設計領域的新方法來加強推測設計教育同時並行開源線上資料庫「推測設計開源工具組」(Speculative Design Open Toolkit)。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研究團隊與Studiolab計畫合作的作品《為了未知的藍圖》(Blueprints for the Unknown)呈現於《未來虛構》(Future Fictions)展覽開幕。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研究團隊與Studiolab計畫合作的作品《為了未知的藍圖》(Blueprints for the Unknown)呈現於《未來虛構》(Future Fictions)展覽開幕。
(擷取自Z33官方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z33be/15362431987/in/photostream/,Photo: © Z33 / Kristof Vrancken)

展覽方面涵蓋各種面臨人類與科技、生態與未來之間的深思議題,如2014年Z33策劃的《未來虛構》(Future Fictions),直接以未來與虛構為命題探討「世界建構」(world-building)的觀點,邀請當代藝術家、設計師與建築師一同展開如何塑造未來生活與思維的辯論。而2017年不同博物館與美術館Vitra Design Museum、MAK Vienna與Design museum Gent共同策劃的《哈囉,機器人》(Hello, Robot. Design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則是闡述了我們與新科技之間的關係,討論設計如何塑造人類與機器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無論正面或是負面的互動關係。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議題方面,2018年建築師與獨立策展人Mariana Pestana策劃的《生態夢想家》(Eco-Visionaries: Art, Architecture, and New Media after the Anthropocene),以及2019年MoMA建築設計資深策展人Paola Antonelli策劃的《破碎自然》(Broken Nature: Design Takes on Human Survival)都強調了重新考慮人類與環境(包括自然與社會生態系統)關係的各種規模的對象和想法,了解建築師、藝術家和設計師如何應對當今時代最緊迫的生態問題,提出恢復性與可持續性的概念。
  《替代品》(The Substitute)呈現於《生態夢想家》(Eco-Visionaries: Art, Architecture, and New Media after the Anthropocene)在Royal Academy of Arts的展覽。

《替代品》(The Substitute)呈現於《生態夢想家》(Eco-Visionaries: Art, Architecture, and New Media after the Anthropocene)在Royal Academy of Arts的展覽。
(擷取自Royal Academy of Arts官方網站:https://www.royalacademy.org.uk/exhibition/architecture-environment-eco-visionaries,Photo:© Royal Academy of Arts, London/David Parry)

獎項與open call(公開徵求藝術家與設計師提案)部分,美國設計線上媒體Core77設立的Core77設計大獎[4]從2011年開始到現在就有為學生和專業人士提供主題為推測概念、物件與設計相關的獎項申請類別,2008年起源於都柏林的科學藝廊(Science Gallery)則會定期舉辦open call,主題架構在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合作,推測設計作品都長期有機會得到補助與展覽的機會。
推測設計的混種未來
看著國際上多樣性的發展,台灣如何打開「推測」的未來?推測設計在台灣尚未普及,不過台灣已經有幾位以推測設計為導向的成熟設計師與藝術家,但數量還是不夠的,需要培養更多新銳創作者,而打開的第一步可能需要透過設計與藝術教育潛移默化帶入相關觀念,漸進式地影響下一代,而其實台灣已有多所學校試著把推測設計帶入教學課程之中,有著更多帶有推測設計概念思維的學生,非常期待他們未來展開的多元發展。接著下一步更迫切需要的是,建構各單位與機構連結而成完整的「推測設計生態系」,讓成熟的、新銳的設計師與藝術家有更多的舞台發展,像是前段提到的國外案例如科學藝廊(Science Gallery)還有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都會徵求設計師與藝術家提案給予相關創作的補助,讓設計師與藝術家有持續創作的機會,另外相關常態性的國家級活動與獎項也十分重要,才有機會讓整個生態系完整且健康持續成長。
 
另外如何以「推測」作為方法成為發酵的種子,不只框架在藝術與設計領域是最重要的思想實驗實踐,嘗試是去跨域、去橋接像是科學、生物學、醫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政治學等不同專業領域,有效媒合藝術家、設計師、科學家、社會學家與哲學家等,集結大家集體式的想像去一同探索未知的未來,甚至跨領域的下一步可能是突破各領域知識高牆相互融合的新型態的「混種」思維。除了專業領域的拓展,如何透過公開的講座、工作坊與展覽的形式與一般大眾溝通並進入他們的日常生活想像之中也更甚重要。推測設計這個未有明確定義的新興領域,希望透過此篇文章讓沒接觸過的專家、大眾可以產生興趣,讓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加入學習、討論、創作與建構的行列,一起豐富未來台灣的推測設計領域,展開混種多樣性的夢想實踐。
 
[1] Anthony Dunne與Fiona Raby為紐約新學院設計及社會調查教授與Designed Realities Studio共同主持人。2005至2015年Anthony曾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的教授與系主任。他目前也是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Fiona在2011至2016年曾任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2005至2015年曾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副教授。他們是多本書籍的作者,其中包括《推測設計》。作品展覽於MoMA、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與倫敦設計博物館,也被MoMA、V&A美術館、奧地利應用藝術博物館(MAK)永久收藏與多個私人收藏。2015年獲初創的MIT媒體實驗室獎。
 
[2] 我們共同希望與應該發生的未來。
 
[3] 歐盟對於教育、培訓、青年和體育運動類別的支持計劃。
 
[4] Core77設計大獎(Core77 Design Awards)是美國頂級的設計大獎之一,每年都選拔出設計所有領域的卓越作品,旨在表彰設計專業的豐富性以及其從業者的洞察力,致力於追求卓越和包容性,為學生和專業人士提供機會,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他們在設計領域的最佳作品。
作者
宮保睿
推測設計師、藝術家與策展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碩士,曾獲2018台南新藝獎與2020年美國Core77設計大獎的推測設計獎。認為設計是⼀種研究方法與思考工具,探索各種可能性,且批判過去與現在,推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