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兩篇文章《撼動現實的推測設計:多樣性的現在與混種的未來》與《開啟倫理思辨的推測設計:大流行病、醫療、可能未來》訴說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從它的發展時間軸帶出從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多元性,再以針對近期世界關注的疫情與醫療議題,呈現推測設計作品對於全球切身議題如何展開想像力,達到不同層次(思想層次、物質層次、倫理層次)的影響。在這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之中,試著帶領讀者再次瀏覽推測設計與批判設計(Critical Design)的經典作品,它們如何作為傳統設計的一種開關,挑戰我們被自己(或世俗)框架住的狹隘假設與成見。接著回看推測設計本身,現今推測設計在台灣也漸漸一步步打開風潮之後,我們如何向前邁步,把這樣的設計思想實驗思維,不是一昧地流於形式或是當作一股風潮的跟隨,而是嘗試把它視為有機體、甚至是一種催化劑,來讓我們的思想打開、更自由地與現實共存與抗衡,一起構築我們想要的那個現在、那個未來。
設計開關鍵
回到1960年,義大利激進設計運動(The Radical Design Movement)與反設計運動(Anti-Design Movement)興起的那個年代,彷彿是對於當時以現代主義主導設計觀念為主的主流設計,提出了另類的一條道路,走向設計有機會不是為了經濟的或是功能性的目的,而是可以使用創造力來改善人們的心理與物質需求。而推測設計與批判設計就像是當時激進設計運動的延續與未來,試著用設計去批判各種當下的議題產生反思,或是透過虛構跳脫出現實與現在開啟想像空間,擴展我們對於設計定義的可能性,但不是一種完全的對立面,而是一種另類或是替代(alternatives)的可能。以下想透過三件經典、推測設計與批判設計類的作品,來訴說這樣的思想實驗如何涵蓋各種主題像是:「人類複雜的愉悅與不理性的情緒」、「新興科技的想像與反思」以及「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美學」。
像是曾擔任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資深導師Noam Toran[1]的作品《慾望管理》(Desire Management)就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或是新聞報導延伸出五個系列的影片計畫,呈現物件作為特定行為與癖好的媒介,陳述了各種複雜的愉悅與不理性的情緒,在作品中,家庭空間被定義為珍藏的一個私人邊界,在這範圍內人們進行了各種非典型的體驗。而在上篇文章中提到的設計師James Auger與Jimmy Loizeau,他們的作品《來世計畫》(Afterlife)則是想像新興科技「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2]的未來的另類使用形式與產生的倫理性,透過這項技術在人類死亡後利用我們的化學潛能做為催化劑,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此計畫的作用是提供死亡後生命存在的物理證據,生命被永遠儲存在於乾電池之中。計畫也在後來有個延伸,他們邀請了15位設計師與藝術家,一同想像與詮釋他們如何使用這計畫中的「來世電池」,像是而Dunne&Raby試著將電池用於他們所設計的安樂死裝置(Euthanasia Device),他們認為由於他們是伴侶,一但一個人走了,他們不確定另一個人能堅持多久,因此他們想利用第一個人過世化作的電池能量去幫助第二個人失去生命,可能成為一種概念上的一種「輔助」自殺形式。
《慾望管理》(Desire Management)。
(擷取自Noam Toran官方網站:http://noamtoran.com/NT2009/projects/desire-management)
《來世計畫》(Afterlife)。
(擷取自Auger-Loizeau官方網站:http://www.auger-loizeau.com/projects/afterlife)
Dunne&Raby的作品《不在這裡,不在現在》(Not Here, Not Now)試圖實驗「虛構」如何透過設計表現出來,如何將設計用於呈現「虛構的現實」,一種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推測美學體現。在計畫中展示另類世界中了不同的界面設計,Dunne&Raby感興趣的是,透過在非常具體的當代文化框架中定位這些另類未來情境中包含的價值與意識型態,有時可以用視覺呈現未來的設計語言,如何減少和限制其吸引觀眾想像力的潛力。 因此此計畫的視覺圖像嘗試使用疏遠、模糊與開放的抽象語言,他們探索如何對現實主義的不同層面進行被概念化、製作、呈現、與感知。推測設計與批判設計探究的更是思考著,設計如何表達超越功能性(para-functionality)的倫理、文化、社會、情感與行為。
《不在這裡,不在現在》(Not Here, Not Now)計畫中的Publi-Voice Device裝置。
(擷取自Dunne&Raby官方網站:http://dunneandraby.co.uk/content/projects/744/0)
方法有機體
回想2013年到2015年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學習期間,老師們不會特別提到我們學的方式是什麼,抑或是告知我們正在學的是推測設計或是批判設計,而是透過一次次的作業與一對一討論帶領我們進入推測式與批判式的思維方式來做設計。像是在碩士一年級時,以設定不同方向、議題的作業(brief)或是工作坊來實驗與練習這樣的設計思想實驗,我的親身經驗有嘗試過各式各樣的作業,像是如何以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 Thinking)來思考替代能源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想像新興生物科技「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未來在日常的可能應用,甚至是想像兩個現有的國家板塊結合的虛構國家,如何定義該國家的好生活。在二年級時,則是花整整一年去實踐推測設計思維如何展開自己關切的議題。
在這樣像是實驗室的學習環境之中,非常幸運地每個人都保有自己的獨特性,甚至推展到極致發揮潛能,整體氛圍也呈現了推測的多樣性。我們在這樣的環境裡,不會有千篇一律的訓練方式,也不會有清楚的標準步驟,依照每個人的價值觀與觀點去理解、去詮釋,長出屬於自己的方法論(methodology),每個設計師會有屬於自己的方式去表達(推測)設計,也不會在做設計創作時,需要自己堅守所謂推測設計的方式來做,而是內化到做任何議題時,可以把推測思維發揮出來,就像練武功時的最高層次不是死記步驟,而是融會貫通,出招於無形,轉換成像是一種有機的思維方式,可以有延展性、變化性,最後與自己合而為一的有機體。
思想催化劑
而從方法內化到教育實踐的過程,記得在La Vie設計雜誌2020年6月號《推測未來的設計》裡,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梁容輝副教授在文章中提到:「我認為互動設計需要另外的基本訓練,除了寫程式、接感應器等技術之外,有沒有更基礎的、比較是思想型的、理論型的訓練。」這句話令我深受啟發也十分認同這樣的想法,而今年在我教授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一年級的設計繪畫(一)課程之中,我試著嘗試實驗這樣的概念,希望練習與實驗以「繪畫」作為「想像」物質化的媒介。我認為設計師需要透過各種媒介把腦中的抽象想像用物質化的形式呈現出來,而此課程希望學生透過想像把自身投射在另類的世界觀之中,透過繪畫的形式呈現身為人類的新姿態,進而創造新的行為與儀式,甚至是新的移動載體,在想像建構的世界之中穿梭。
透過三個課堂練習作業,「新人類」、「新行為與儀式」、「新移動載體」三個主題依照想像思考建構的順序,慢慢繪製出想像力的畫面,先透過觀察、了解自己,再以繪畫的形式呈現把自己身為人類在另類世界觀之中的新姿態展現出來後,進而創造新的行為與儀式,並與另一個不同世界的人類產生互動。而新的行為與儀式會是什麼?是像是現在與過去的形式:握手、擁抱、親吻、手勢、或甚至是贈送禮物?還是有新的方式?試著練習想像出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新可能,最後進而搭配新的移動載體,帶領想像建構的世界中的人類、生物在空間、時間之中穿梭。新的移動載體會是什麼樣貌?是機器?是動物?還是機器與生物的共融體?延伸出怎樣新的移動方式?想像出移動的新可能。
透過三個課堂練習作業,「新人類」、「新行為與儀式」、「新移動載體」三個主題依照想像思考建構的順序,慢慢繪製出想像力的畫面,先透過觀察、了解自己,再以繪畫的形式呈現把自己身為人類在另類世界觀之中的新姿態展現出來後,進而創造新的行為與儀式,並與另一個不同世界的人類產生互動。而新的行為與儀式會是什麼?是像是現在與過去的形式:握手、擁抱、親吻、手勢、或甚至是贈送禮物?還是有新的方式?試著練習想像出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新可能,最後進而搭配新的移動載體,帶領想像建構的世界中的人類、生物在空間、時間之中穿梭。新的移動載體會是什麼樣貌?是機器?是動物?還是機器與生物的共融體?延伸出怎樣新的移動方式?想像出移動的新可能。
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時的期末評圖。
(圖片提供:宮保睿)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一年級設計繪畫(一)學生作業呈現。
(圖片提供:宮保睿)
[1] Noam Toran目前在阿姆斯特丹的桑德伯格藝術學院(Sandberg Institute)和日內瓦的日內瓦藝術與設計大學(HEAD-Genève)任教,先前任教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 Noam Toran的作品涉及創造複雜的敘述,以破壞霸權史學。從邊緣化或被忽視的歷史中汲取靈感,反思了記憶、抹除、神話、身份以及敘事,在檔案、電影、文學與表演中所體現的本質力量之間的相互關係。作品透過戲劇化形式得以實現,形式包括裝置、教育模型、電影、表演與劇本。
[2] 微生物燃料電池,又稱生物燃料電池(biological fuel cell)是一種生物電化學的電池系統,使用自然界細菌及仿真細菌交互作用產生電流。
作者
宮保睿
推測設計師、藝術家與策展人,目前為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碩士學歷。曾獲2018台南新藝獎與2020年美國Core77設計大獎的推測設計獎。認為設計是⼀種研究方法與思考工具,探索各種可能性,且批判過去與現在,推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