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 Address
111031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No.180, Fuhua Rd., Shihlin Dist., Taipei City 111031
電話 & E-mail / Phone & E-mail
+886-2834-5066
info@dac.taipei
Back

【DAC 專欄】淺談空間屬性-斯圖加特梅爾茲設計學院交換分享

「程式化:規則、編碼與藝術中的編排,1965-2018」(Programmed: Rules, Codes, and Choreographies in Art, 1965-2018)於去年9月28日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開展,將持續展出至今年4月14日。策展人Christiane Paul和Carol Mancusi-Ungaro似乎網羅了今日最熱門的概念:演算法、線上圖片流以及社群媒體上的日常政治。策展人同時關注數位藝術作品與先前藝術流派的關係,「程式化」收錄了40件作品,探索基於編碼而生的藝術的侷限性,並查考過去幾代以來,那些倚靠數學計算的藝術作品是梅爾茲學院(Merz Akademie)著重於設計、藝術、人文與技術的領域,被斯圖加特(Stuttgart)官方認證為介於古典藝術、應用科學和人文教育之間的專業學院。學士班與碩士班的學生專攻電影(影像)、視覺傳播和新媒體的科目與計畫,老師協助學生尋找創新的方法將理論、技術與藝術做最好的結合為目標。如何促成思想的發展,又是如何輾轉流衍成當代的數位藝術風格。
 
校內的Kevin B.Lee教授是出生在加州的華裔美國人,是錄像藝術家、電影製作人和藝術評論者,母親是臺灣人,全校教職員只有他是亞洲面孔所以讓我印象深刻。他屢獲殊榮的《Transformers: The Premake》被Sight&Sound雜誌評為2014年最佳紀錄片之一。目前他為Merz Akademie的跨媒體出版教授。
  Kevin教授的課堂。

Kevin教授的課堂。
(拍攝者:薩格爾)

參與他的第一堂計畫課,一進教室的氛圍很怪很特別,地板擺置了一長條LED燈泡、牆壁延伸的平台簡單固定了三盞投射燈與投影幕的投影,它們緩緩的變色且有一定規律,但三種不同規律的燈種放置在一起時,視覺會變得隨機且帶有純感官、去除敘事的效果,整體如新媒體藝術現場表演的效果光線與室內設計的空間處理的結合。此偽場景沒有搭配聲音,沒有使你情緒興奮的功能,只給予一種很平靜的非人為光線製造的科技感,雖然詭譎但不失滑順。教授強調如何使用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語言來改善一個展覽空間的氣氛與屬性是關鍵的,它所能影響的往往比藝術創作者想像的還要多。湖中瀰漫著煙霧使人們對水怪有著幻想;沒有蟲鳴鳥叫的森林,無法拉開與都會區的距離;校園的鐘聲想起,是年少輕狂。如果藝術家掌握了使用空間屬性的方法,在空間裡進行其他素材的配置或操作時能更得心應手,甚至能產生更多的化學變化可以玩味。
  每週關於空間屬性的呈現重點。

每週關於空間屬性的呈現重點。
(拍攝者:薩格爾)

  Kevin教授的課堂。

Kevin教授的課堂。
(拍攝者:薩格爾)

斯圖加特(Stuttgart)是個非常有錢的工業大城,以高科技企業而著名,擁有最密集的科學、理論及調研機構,德國最大的信貸公司、第二大的證券交易所與各大世界級的汽車企業總部都座落於此。有趣的是,斯圖加特居然是德國樹木最多的城市。這裡處處是公園,很多大馬路的中間區域規劃成行人專用道,兩旁有行道樹、板凳與草地,可以野餐、喝咖啡曬太陽或直接小憩,愜意滿城。林立滿街的樹木尤其到了秋季,落葉偏地的金黃景象更能開眼界。這工業與自然並存的反差感不僅讓城市具有某種張力,另一使我共鳴的是與我家鄉非常相似。我在台北的內湖科學園區長大,幾乎與斯圖加特兩者的空間屬性如出一轍—科技產業發達、汽車部門林立且公園滿堂,兩者地理環境皆是盆地,眾山環繞。這奇妙的相似點對我來說非常特別,我想找到相差約一萬公里的兩地空間上有趣的關係與可能性為出發點,進行拼貼與解構,延伸思考一個區域範圍發展背後的機制是如何影響人們生活在此的模式,並進行方法的擷取應用在其他議題上。這預計成為此課堂的創作素材之一。
  秋季傍晚的斯圖加特街道。

秋季傍晚的斯圖加特街道。
(拍攝者:薩格爾)

課堂上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這裡上課的體驗與國內相比截然不同,最大的差異是學生表達自己觀點時的態度。東方人較含蓄,在公開的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往往受於別人的看法而不自在、有問題不善於舉手發言、有想法藏心裡,被點名時吞吞吐吐的狀況很常見。外國學生完全相反,不管自己的想法是否獨到都立即舉手提供給大家,其他同學的回饋也很積極,因此這裡課堂上的討論與交流非常活躍,且不只限於老師一人。
 
其實討論的內容與想像上,台灣人的想法一點也不輸,反而更靈活。但我們比較容易迂迴,不管是政治因素還是民族認同這類龐大且複雜的大環境影響,台灣人普遍自信心不足在很多國外社交場合的細節中可以看見,但台灣因此有著非常難得的機會可以開創一種自我認同的方法,我們擁有很高的籌碼與可能性,提著別人沒有的「彈性」對未來的設定喊話,因此有趣、因此可貴。在這個「空間屬性」下如何詮釋與玩味並穿梭自如的人,才能真正跳脫意識形態的束縛,出門抬頭。
作者
薩格爾
美創所複合媒體組在學,目前在德國斯圖加特梅爾茲學院(Merz Akademie)作交換學生。藝術家個人的生命經驗影響其對於藝術政治領域的反思。透過多元媒介,包括投影、裝置、限地製作與行為表演,處理影像、光、載體、機器、身體與空間場域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