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 Address
111031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No.180, Fuhua Rd., Shihlin Dist., Taipei City 111031
電話 & E-mail / Phone & E-mail
+886-2834-5066
info@dac.taipei
活動介紹

「危機正是在於舊的正在消亡,而新的無法誕生這個事實;在這個空白期,各式各樣的病態和反常現象將會浮現。」—Antonio Gramsci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毛澤東

「我們必需遍地開花。」—無名者

「藝術家作為公民,藝術世界作為國家。」—Con Cabrera

在這空位時代——一個位於兩個時代的交界,壞不堪言的行為蟄伏於一小部份人心,卻足以構成危機並對多數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全球疫情已過兩個年頭,我們該如何應對下一輪的危機,而危機已早是不能預料?於這由商業巨擎和國家掌舵,逐漸電子化的世界,繫於肉身而在勞動的我們該如何划槳前行?當紛爭從已消亡的「舊」復燃, 我們該何以說正在誕生的「新」?
及此,「萬朵花」將來自臺灣和菲律賓的五位藝術家和兩組藝術群體—Christina Lopez、Con Cabrera、SAME、李奎壁、倪灝、KoloWn和Tambisan sa Sining置於這場對話當中。它喚起人們重新關注多樣多元於自由的存在意義,以及這特權所牽涉的肆意和責仼。我們該如何審視這份特權?我們應續以保存抑或予以分享,令其他的花也可以肆然綻放?透過每位藝術家和藝術社體的貢獻,這次一同尋求民主的過程有著各自的意義,影響和掙扎,並於這萬花筒一樣的對話中相互回彈、折射。「萬」從道家的角度來看,既指眾多「物」存在的整體性,也指去衡量眾多的「物」時無濟於事。「花」是指人們、意念和生命本身。「萬朵花」是對生長、抵抗和韌性的召集,為的是在這充滿泥濘和困境的時代中,重新考量到底什麼才是善良。

策展人

Gloria Demichelis (雲心)
Lo Lok Yin (盧樂姸)
Yee Chung Kee (一忠可以)
Yuji de Torres

藝術家/展出作品



Christina Lopez

Untitled – Channels
2022
投影錄像/雙聲道裝置 

Untitled – Channels 探索了權力和技術間流動的關係。Christina Lopez 以投影錄像及雙聲道裝置去考察涉及全球資本的科技研究領域,如人工智能和機械學習。與此同時,她承認這存在已久的辨證,並以藝術—一如歷史中它的角色,作為方法去重新連接和配置雙方的流動的關係,去延續這段命題。
這份委約作品作為樞軸,提出了複雜的科技中存在權力這一事實。我們應如何在討論科技發展的同時,承認不同資本,例如投機的資本家和國家資本的動機?我們如何將藝術置於這份關係中?
_

Con Cabrera

Artist as Citizen, Artworld as Nation
2022
尺寸依場地而定

「藝術家作為公民,藝術世界作為國家」是 Con Cabrera根據亞瑟·丹托(Arthur Danto)之「藝術世界」及Maria Serena Diokno之「成為菲律賓公民:公民權及民主的觀點」所倡議的理論主張。它將文字各自的意義和角色,分段再組合成詞匯。它同時提供了不侷限於內部的行動方向—藝術生產的生態。
這個想法先是於2017年的論文中提出並刊載於同年出版的文集Traffic,後於2018年的展覽中被製成橫幅。原作曾於菲律賓不同地方,包括私人公寓的 天台及藝術館機構展出。
_

KoloWn
Trade Winds_Meteor Garden
2022
投影互動拼貼畫裝置

TradeWinds_Meteor Garden TradeWinds 系列 的二次變奏,KoloWn 以詩意性的創作探索於全球化語境下文化、產品和概念的交流。作品名稱 Meteor Garden 取自2003年在菲律賓爆紅的臺劇《流星花園》譯名,該劇同時是第一部在菲律賓爆紅的亞洲肥皂劇。
TradeWinds_Meteor Garden是以典型風影畫構圖為基底,利用自動生成的拼貼畫去重構畫面。畫面上的圖像來源自古畫、當代網絡及流行文化。亦以「群眾募資」形式,從臺灣和菲律賓搜集線上有關「自由」和「民主」或由觀眾提交的仼何圖像。觀眾可以掃描QR Code到作品網站,按下按鈕便可從根據圖庫生成構圖中的隨機影像。作品中隨機的構圖可以理解成現今全球化的世界。這世界是和諧的嗎?是天堂抑或地獄?我們的行動對影響世界大方向有用嗎?
_

SAME

my name is SAME
2022
壓克力顏料及油畫布本

my name is SAME 是一個現地製作的作品,並由多個「泡泡字」(Throw-Ups)組成,一種用於快速和高效率的塗鴉字體。它們的形狀簡單但易學難精,被視為一種需要長年累月,反覆自律練習的技巧。SAME的泡泡字體現了作為一位塗鴉藝術家,他對「完美的瑕疵」的掙扎和對平凡的拒絕。
泡泡字是於戶外公共空間的慣常做法,當它重新被置放及改變用途時,會大大影響到它的態勢。而將其置於一個體制下的機構和其空間中,SAME希望提昇觀眾對泡泡字的審美—美於其意義與它產生的過程和發展同樣重要。
_

Tambisan sa Sining

2021-2022
乳膠漆布本、紙本小誌、單頻道錄像裝置

在政治抗爭中用到的不同道具遠從菲律賓馬尼拉運到台北,包括由藝術組織成員所製作的抗議條幅,小誌和一齣同樣由藝術組織成員製作,以婦女工會為主题的紀錄片。
Tambisan Sa Sining (藝術互動) 是一個始於1979年,與菲律賓勞工同一陣線的文化共同體。 他們與菲律賓最大的「五一運動」(Kilusang Mayo Uno )勞工組織為緊密合作關係。
Tambisan Sa Sining成立的時間正正是菲律賓經歷費迪南德·馬科斯獨裁的時代,後被民眾於1986年推翻政權。將此匯入1972年至1986年間的臺灣歷史,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星叢中,可見與臺灣於1987年的民主活動有相同之處。
這些來自Tambisan Sa Sining 於政治抗爭中使用的道具,不單是由人所製之「物」,亦成為了異議及組織本身之「物」,它們探求想像,共同和可能的未來,亦是本展覽中重要的「物」。
_

李奎壁
Kha-Kha Shared Project
2022
裝置、檔案及相片
尺寸依場地而定

Kha-Kha Sharing project裝置的構想來自李奎壁於印度新德里駐村並在諾伊達(NOIDA)的生活經驗。諾伊達是鄰近德里的衛星市鎮,直到1970年代才被正式開發並且依據工業發展法規劃為特區。但該地區同時也受到傳統社會制度所造成強烈的貧富落差所影響,即便諾伊達是印度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
李奎壁在2017與2019年拜訪當地的學校,並且在2019年時,帶領一場小型手搖電工作坊,讓來自當地農村的孩子們可以利用工作坊的小型馬達為具備蓄電功能的USB燈充電再帶回家。在2022年的展覽當中,她設計了一台可以透過手搖發電的裝置,放置在展場供觀眾使用,同時連接一可以統計電力的顯示面板,累計展期間所創造出的電量。該面板同時連結到APP上,每累積達可充滿一台智慧型手機的電力,即在APP上顯示一朵綻放的諾伊達常見花卉的動畫。
_

倪灝

Barrier series
2020 
200×110 cm、140x95cm、160×110 cm
刀片剌繩、布料

作品組成,其符號象徵了現代社會的獨創力和殘酷。刀片剌繩作為其中一種最野蠻的介入方法,它直接影響了土地的分屬和身體的控制權。原本它是用作限制牲口的行動範圍,但最終淪為最符合經濟效益,最有效去限制人類行動範圍的工具—由美國西進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往後更多的應用場合。
時至今日,蛇腹式鐵絲網和刀片剌繩均應用於全球各地,無處不在的邊境管制措施。此系列作品由蛇腹式鐵絲網和刀片剌繩所製成,或可稱作紡織品的浮雕以及不同布料碎片,滲入樹脂後所組成。作為結果,布料碎片被困並糾纏在鐵絲網上,是為在國界邊境日常的擬態。

_

倪灝
Brace

2020
刺繩、熔渣
尺寸因空間而定

Brace
探索了相互關係的本質中的親密性。一對相互敵視,同時渴求同方的動物造型剌繩雕塑,為倪灝表達出了這份親密性。回想起叔本華所提出的「刺蝟困境」理論,Brace 解析了一種個體與個體之間,必然必需的距離,為的就是保護各自的舒適圈,同時迴避相方身上的刺,以及隨之而來的暴力。

 

 

合作單位

指導單位
臺北市政府

主辦單位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MA in Critical and Curatoiral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Arts, NTUE

2022.09.09~09.25
地點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臺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1樓

相關活動

2022.09.09(五)16:00 開幕導覽
2022.09.17(六)14:00~16:00
藝術家線上座談 – 危機歸檔 Archiving Crises

與談人
Lee Kai-Chung (李繼忠)
Shen Jun (沈軍)
Ma. Cristina V. Rodrigu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