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社會不再是傅柯筆下的醫院、瘋⼈院、監獄、軍營和⼯廠的規訓世界。它早已被另⼀種政權所取代——即由健⾝室、辦公樓、銀⾏、機場、購物中⼼和基因實驗室組成的社會。 它不再是⼀個紀律社會,⽽是⼀個成就社會。我們都是成就的『所有』主體。 」
——韓炳哲,《倦怠社會》
/// SLASH \\\ 是以多件影像作品呈現於DAC主展場空間,由舞蹈藝術團隊 LEE\VAKULYA 李貞葳和法庫亞.佐坦 ( Vakulya Zoltán )所創作,以及長期合作的視覺藝術家王鼎曄為藝術顧問。
/// SLASH \\\ 是 LEE\VAKULYA 從2021年起開始的⾝體研究,為三年藝術創作計畫的⼀部分,⾸部曲為舞台舞蹈作品《崩-無盡之下》,該作品獲2023年台新表演藝術獎,⽽本次展覽以延續《崩-無盡之下》⾃研究時期、舞台創作期所衍⽣出的更多發想,並以此創作過程中的思辦、⾝體與題材的關係,編排與現場表演不同的時間感、空間感和⾝體感⽽進⾏⼯作/⾏為/⾏動的素材,也通過⾝體的範疇來持續關注⾝⼼耗盡症候群中成就與倦怠之間的動態關係。
荷蘭社會學家佛瑞德.波拉克(Fred L. Polak)在1961年的著作《未來景象》(The image of the future)中指出,「每個⼈都過著雙重⽣活。」這種⼆元論式事件及時性和歷史變⾰動⼒中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然⽽,今天「雙重⼈⽣」似乎顯得駕輕就熟,隨著過去幾⼗年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們在同時間過了多少⼈⽣? 我們如何計算著跨平台、空間和界⾯管理的無數⾃我?
對多數⼈來說,這些「⼈⽣」隨著時代發展的推移⽽倍增到「多重⼈⽣」: Facebook的⾃我與LinkedIn的⾃我不同、辦公室和家中⽇曆的⾃我不同、 Instagram上的⾃我形象或FitBit上被量化的⾃我也不同,這種強烈的分裂,毫無疑問的在拉扯、緊繃和衝突下影響著我們,於是群體性的倦怠現象直接反映了我們在⽂化想像上的困境。
LEE\VAKULYA 反思由他者剝削轉向⾃我剝削時代的⾃主權利關係,透過展覽帶著這些存在的問題和脆弱性,提出了對社會和個⼈的⽂化視⾓。
藝術家
LEE\VAKULYA 是由李貞葳與法庫亞.佐坦共組的舞蹈藝術團隊,以比利時為基地,於世界各地⼯作和巡演,⾃2016年合作⾄今,⼀直致⼒發展屬於他們⾃⼰的⾝體研究與語彙,同時也跨領域與視覺藝術家合作。
他們的許多創作常受邀巡演於比利時、荷蘭、德國、義⼤利、⻄班牙、匈牙利、以⾊列、英國、美國、韓國和台灣等地,曾獲得2018年英國Total Theatre Awards提名、也在七年四度入圍台新藝術獎決選名單後,於2023年以《崩-無盡之下》奪下台新表演藝術獎。兩⼈共同創作也各別創作,2017年李貞葳獲得東元舞蹈藝術獎。2018年Vakulya Zoltán榮獲Jeong Mak藝術獎、2021年以塞爾維亞國家劇院⼤型戲劇製作《Mefisto》提名「最佳編舞獎」。他們的許多創作得到國際多家媒體給予五星級的最⾼評價和報導。
在創作概念上,他們觀察社會、反映社會,主要關注⾝體和精神與所處的社會環境如何互動與連結。他們的作品聚焦⼈與社會之間微妙的關係,對敏感議題提出問題並表達觀點,並不斷的挑戰夥伴關係並試探同理⼼的極限。
作品簡介
/// SLASH \\\
每件藝術作品都有其獨特的表現過程,就如同每位藝術家在創作時⼀樣。
縱觀歷史,不同時代有著在藝術創作上的特殊性、習慣和規則。作為觀眾,我們要麼讚揚其成就,要麼遺忘了;有時作品可能在我們⼼中激起數⽇的漣漪, 也或在幾分鐘內如過眼雲煙,這種觀賞藝術的體驗,⼤部分的時間則是從藝術家「完成」作品的那⼀刻起。然⽽,成品僅為創作過程中的其中⼀環,藝術家與⾃⾝在創作興趣上的對話與思考,其實時常未能包含在其中。 假想⼀下,你有一個機會可以在各種配置中創作出你的想像……,於是李貞葳與法庫亞.佐坦以此挑戰,來思考他們興趣的核⼼,以及最終創作的意義。
LEE\VAKULYA 從創作多部舞台作品以來,過濾和具體化想法⼀直是他們努⼒ 實踐的⼀部份,⽽在這次展覽中,他們決定揭⽰⼀些從未暴露的過程。
如何從靈感到實現,在沒有侷限或量化的情況下如何有效的處理難題、做出決策?
藝術創作是複雜⼜多重的過程,李貞葳與法庫亞.佐坦在其中通過對話、嘗試、 想像和不確定性編織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