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 Address
111031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No.180, Fuhua Rd., Shihlin Dist., Taipei City 111031
電話 & E-mail / Phone & E-mail
+886-2834-5066
info@dac.taipei

7000×7000.tw 展覽《梯度盲區 Gradient Scotoma 》/《CROWD/CLOUD/CROWDED 》

    活動介紹

    7000×7000.tw 計畫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DAC 與紐約新美術館 Rhizome 合作推動 7000×7000.tw 計畫,自今年三 月份公開入選名單後,入選組別持續推動計畫進行,並將在 7 月 23 日於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舉 辦階段性發表。各組將以簡報方式報告提案計畫的最新進度,以及分享計畫發展過程中,跨 域合作所遭遇的挑戰與心得。這次活動除了是 7000×7000.tw 計畫首次對外公開發表,同時 DAC 也邀請與計畫主題相關的藝術家以及策展人參與指導。希望藉著交流活動,產生更多互 助互益的資源網絡,助於計畫未來的持續推動及發展。

    展覽介紹

    呼應 7000×7000.tw 藝術結合科技跨域合作的精神,此次活動挑選出兩組提案,以台灣科技大 學電機工程所畢業,現職 AI 工程師的蔡侑霖,搭配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段沐提案的《 梯度盲區 Gradient Scotoma》,以及與交通大學建築設計所邱喻暄合作的《CROWD/CLOUD/CROWDED》作為 7000×7000.tw 計畫首次階段性呈現。背景迥異的三人在計畫中,擔任創作 者,同時也是技術支援者。
    兩組提案從不同角度切入。《 梯度盲區 Gradient Scotoma 》從「AI 人工智慧如何觀看」為發 想起點,在挖掘人工智慧運算邏輯背後的黑盒子的過程中,以美學為主體,持續思考辯證「AI 是否有具有意識」、「AI 的情感是否為真」。
    《 CROWD/CLOUD/CROWDED 》則是探討現代社會人類活動被數據化成為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s)後,這些數據進而影響人們理解空間的方式。在過分依賴評價系統之下,個體意 識被數據標準化的反思。這兩組的呈現也恰巧呼應同展期美國藝術家沃倫・奈迪奇(Warren Neidich)的展覽中對於人類心智與 AI 大數據的討論。

    參展作品


    梯度盲區 Gradient Scotoma
    2023/尺寸依場地而定/裝置
    蔡侑霖X段沐

    《 梯度盲區 》是由蔡侑霖與段沐,兩位分別來自工程與藝術領域的創作者,共同研究與創作的 階段性成果,以人類的視覺神經中,因缺乏感光細胞而無法感應到光線的「盲區 Scotoma」 隱喻人工智慧的黑盒子(black box)特性,如同在那深不可測的黑暗中,AI 以某種不可解釋 的力量的運作著,而人類卻無法看見,甚至是無法感知;「梯度 Gradient」作為人工智慧的一 種核心參數,暗示著人類與 AI 之間隨著時間的推進,在產生衝突與適應的同時,是否能探尋 一條「最佳化」的路徑?
    本計畫透過跨領域的視野,侑霖以 AI 的技術面出發,從日常工作研究的過程中發想這些 AI 的技術對比人類本質的疑問;段沐從藝術的角度出發,提出對於 AI 浪潮的想法與思考。兩位創 作者將討論過程激盪出的新點子以藝術作品的方式呈現,希望能夠讓其他人也能經歷我們對於人類和 AI 關係的思考,進而一同探索這個科技與文化的交會點。


    CROWD/CLOUD/CROWDED
    2023/尺寸依場地而定/裝置
    邱喻暄X蔡侑霖

    數據化發展下,人們的活動被記錄儲存在雲(Cloud)中,社群媒體(Social Media)乘載人們的情緒觀點與認知經驗,使大眾有能力即時理解城市的流動,依據評價(Ranking)優劣去理解與選擇空間。而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正高速發展,具人性的機器 大量創作出感性的事物,逐步深度嵌入我們的日常。
    《CROWD/CLOUD/CROWDED》是由蔡侑霖與邱喻暄,兩位分別來自工程與設計領域的創作者,共同研究與創作的階段性成果。兩位創作者交流、觀察當代社群媒體與科技發展的日常經驗,發展成即時生成影像與體感互動的呈現,提出個體意識被數據標準化的反思。 本計劃透過一擬仿社群媒體的標記、評論行為的介面,邀請現場民眾參與,蒐集參與者的文字數據,以生成式AI 切入,分析情感並轉譯、創作個體意識為隱喻性的圖像。試圖以作為鉅量個體意識代表的生成式 AI 剖析情緒行為,探索第三方解讀的可能,投射面對現狀的心理狀態,以及回應生成式 AI 介入社群媒體的隱憂。

    藝術家

    蔡侑霖 Tsai Yu-Lin
    出生於 1997 年,現於 AI 新創公司擔任 AI 工程師。因過去參與攝影社團活動接觸創作,以往主 要以底片攝影、藝術書作為創作手段。近期結合自身專業,開始嘗試數位藝術創作,主要聚焦於 大數據、人工智慧與人類互動之下產生的火花。

    邱喻暄 Chiu Yu-Hsuan
    出生於 1995 年,擅長參數化設計與音像互動。熱衷嘗試各類媒材,近期創作因應當代虛實共構 趨勢,探索以網路為媒材的數位/類比互動方式,以及人工智慧/人之間的交互關係。關心社群 媒體的發展,對於當代高速的資訊流動與科技發展常感到暈眩,最近練習每天跟人工智慧機器人 對話。

    段沐 Tuan Mu
    出生於 1994 年,段沐是一位藝術家與獨立策展人。作為藝術家,段沐以東亞文化與哲學辯證為 體系,結合科技藝術與新媒體,試圖重新詮釋東亞文化語境下的身體感知、空間與時間性。創作 媒材包含虛擬實境、生成影像、3D 電腦動畫和東方媒材等。作品曾於台北、蘇黎世、雅典、克 拉克夫、普拉托、北京、台州、山梨等城市展出。曾獲選「Mitologie Digitali 數字神話」短名單、 「第二屆 ICIA 虛擬實境組」短名單(克拉克夫媒體中心主辦)、「第三屆集保結算所當代藝術賞」 入選。曾參與「第十八屆雅典數位藝術節」(雅典科齊亞廣場 2022)、「第四屆亞洲數字藝術展」 (北京時代美術館,2022)。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特別感謝:紐約新美術館Rhizome及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於計畫前期的支持與協助

    展期
    2023.07.18~07.30

    地點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臺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