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論述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自2018年4月,由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承接營運,重新定位並規劃實驗室與數位/新媒體藝術的研究方向,將以知識的開拓及藝術與科學並重為中心發展主要方向。為了因應未來方向之需求,中心今年第二檔展覽為「閉館整修—鄭先喻個展」,邀請藝術家鄭先喻以有限的資源重新規劃跟調整展覽空間的配置與需求。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在展覽空間的應用上,理應跳脫一般展覽空間的規劃架構,以更為彈性並落實研發及實驗為主的空間,並且能快速應用及變化,也適度地成為實驗場域或表演場地。
首先,這不是常態的展覽,而是一個空間更新重整的過程。展覽本身不會有實際的藝術作品,只會有吵雜忙碌的施工過程,但同樣會舉辦座談,針對國內外不同機構展覽空間應用與規劃,以及就不同屬性的藝術家或民眾對於展覽空間的期待與想像進行討論。
這次展覽空間的更動主要分為幾個大方向,分別為:空間的彈性、系統性、穩定性、安全性與舒適性。在空間的彈性與系統性上,會將原有的天花板格柵設計以類似實驗劇場格管狀的管網取代,方便擴增燈光、音響、投影或是其他設備,並且將工作用的基礎照明與投射燈明確區分,也就不同分區預留集線槽,讓燈光以及視訊音響系統能夠更快速的安裝使用;在穩定性與安全性上,空間中會就不同電壓去做隔離,減少對於弱電線路的干擾;而在整體空間的舒適性上,會將原出入口更動至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正門,讓觀展民眾有較好的交通動線及休憩空間,並增加與未來設置在一樓的實驗室與中心社群空間直接的交流與接觸。總而言之,在展覽場域整體的規劃上,希望能以更務實的方式去達到讓創作者對於空間有更多應用與想像,也針對中心一樓這種中小型的展區善加利用,因應現今在新媒體藝術或是跨領域創作的多媒材性質上做出更好的配合,空間本身也會更加趨近於中性。
期望整修過後的數位藝術中心能以全新的風貌去延續實驗、研究、研發的精神,在有限的資源創造及協助這類領域的創作者擁有更好的方式與平台去實踐他們心中的想像,甚至藉由提高空間與民眾的互動性,將非此類領域的創作者或民眾帶入,這也是為什麼這次的展覽會以「閉館整修」為題目,並真正將原有的展覽場域進行整理及修繕,而非用創作或展覽的方式呈現,相信這樣的改變是需要的,希望能打破以往以視覺為主的展場規劃或佈局方式,重新回到關注藝術家或創作者本身不斷嘗試新的事物及創作的過程。
藝術家
鄭先喻
1984年出生於臺灣高雄市,現職藝術家、軟體開發人員。
創作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電子實驗裝置為主,內容多在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之間的關係,試圖以詼諧的方式去賦予作品某種生命象徵或是存在意義,藉此隱喻自身對於周遭環境的體會。其目前專注於生物學、電子、軟體等相關研究以及智能聲響、創作工具軟硬體的開發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