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 Address
111031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No.180, Fuhua Rd., Shihlin Dist., Taipei City 111031
電話 & E-mail / Phone & E-mail
+886-2834-5066
info@dac.taipei
𝔻𝔸ℂ𝕌 黃金三角窗

「黃金三角窗」實驗影像展打破了創作領域疆界,亦打破 DAC 各個空間的定義,此次影展放映欲透過不同類型的影像作品,將 DAC 展場空間與辦公空間作為實驗影像展出的場域,並且邀請觀眾自由地遊走在展場、大廳,甚至樓梯間、會議室等原本不被當作展示空間的地方,挑戰各種影像呈現的可能。

回應著此空間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我們在辦公處大片落地窗放映美國導演希區.考克的經典電影《後窗》及藝術家王仲平《在靜止中移動》,將「窺視」直接面對住宅區居民,模糊藝術空間的界限。王俞晴《鴿子語》、魯志楷《斿永》與《福林鵪鶉》與藝術家團體閔詩涵、陳誌陽的《地獄實況轉播》四件影像作品放置於藝術中心的異質空間,藉由作品展示於大眾公共空間,欲喚起觀眾對藝術場館邊界與生活的思考。最後,以藝術家陳俊宇的《愛的鼓勵》拉近觀眾與作品間的距離,透過影像與聲音互動裝置,傳遞聲音作為心靈控制及相互鼓勵的媒介。

作為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最後一檔影像放映展,匯集經典電影、影像裝置與數位影像等作品,不僅是跨越影像類型,有意拉出一條隱微的影像史軸,從影像技術的改變、影像文本的交織及展示的多樣性,使觀眾不同於既往在美術館與電影院的觀看經驗,在 DAC 的空間與影像不期而遇,展現DAC多樣的當代影像之複雜性。

展出藝術家

王仲平、王俞晴、陳俊宇、陳誌陽、閔詩涵、魯志楷、呂妙盈

feat.希區.考克 後窗

作品簡介

王仲平

目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作品以平面攝影為主要創作形式。議題主要關注影像介面與日常觀看平面之間的關係。除了是一名創作者,大多時候是一個影像工作者。

在靜止中移動

不同於過去在展覽空間呈現作品,這是我第一次嘗試限地製作。同樣是使用攝影並以窗戶作為對象,以往的操作比較像是透過拍攝之前的介入,將窗戶的影像轉變成一種難以辨識的混雜狀態,同時去干擾或是阻止觀者回溯影像所連結的時空,藉此消除影像的某種在場性;而這次我在數位藝術中心二樓的窗戶上直接施作並呈現,之前的手法便無法在這次的作品中成立,因為影像本身就在那個現場。而該如何在影像必須回到現場呈現自身的條件下,同時改變現場的觀看經驗,便是這次所要處理的問題。

我注意到數位藝術中心二樓的窗戶上貼有一層反光隔熱紙,因此無法從建築外部看見窗戶內的辦公室景象,而當我在移動的過程中觀看窗戶上的反光時,反光所映射出的影像也會隨著身體的移動而有所改變,當我停下腳步時,反光自然也是靜止不動的。有趣的是隔熱紙的反光在遮蔽窗內景象的同時,反而將對面住宅的窗戶清楚的映射出來,原本不希望被觀看的窗戶反而弔詭的反射出了對面鄰居的窗戶。

我將窗戶上的反光拍攝下來,撕下原本窗戶內部的隔熱紙,將拍攝下來的影像貼回原本窗戶內側的位置。這時從建築外部觀看窗戶時,窗戶上的反光與反光的影像便會產生一種錯位的視覺狀態,而當觀者走到特定的位置時,反光便會像相機的疊影對焦那樣,與反光的影像重疊在一起,觀者除了站在我當初拍攝的位置,也彷彿在這個移動身體尋找位置的過程,回返了影像所在的現場。此時的現場也被分割成兩個不同的時態,觀者所在的當下與我拍攝影像的當下,反光與影像在重疊的同時,反而透過攝影的此曾在,揭示了現在與過去之間那不可回溯的必然。

動態攝影:劉耀鈞

鴿子語 | 2022 |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 | 15分

王俞晴

王俞晴出生於臺灣臺北,現居於紐約。她的作品涉及空間裝置、錄像、行為藝術和攝影,近期的創作著重於藉由她作為外國人的身份來探索周圍環境中的社會和文化元素,就像作為一位社會調查員,客觀地觀察生活環境和社會,並主觀思考來創作自己的作品,從外界收集訊息和線索,並將資訊與她對文化、社會和政治的想法和關於種族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個人經歷聯繫起來。通過介入公共空間等特定場域,並以她的視角創作作品。俞晴喜歡創造異常且幽默的場景去揭示隱藏的批判性和政治性概念,讓人們意識到她的藝術創作中所引發的意想不到之現實。

俞晴於2022年在普拉特藝術學院獲得美術碩士學位,並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和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所。她近年在2023台北藝博和臺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並曾於2022年參與紐約的AiOP行為藝術節,作品在美國、法國、義大利、韓國、塞爾維亞等國家展出。

鴿子語

《鴿子語》的計畫來自於紐約鴿子的身份,紐約市有非常多的鴿子,我原本以為鴿子是美國的動物,而實際上牠們是從歐亞大陸來的「外國人」。當我知道鴿子是外來種之後,每當我看到鴿子,我想到我自己這個外國人、居住在這個城市的移⺠人口以及外國裔的美國人們,我感覺與鴿子更加接近,我們住在同一個城市,也處在相似的情況,在這件作品中,鴿子是作為努力適應新文化和新環境的人們的隱喻。

有人告訴我紐約市的鴿子來自歐洲,所以我很好奇鴿子們是否還記得歐洲和他們的語言,因此我做了一些研究,發現紐約市的大多數鴿子都是岩鴿(Columba livia),它們的原生棲息地是南歐、北非、中東和⻄亞,因此,我想知道鴿子是否還記得歐洲和他們的語言。

在計畫中,為了知道鴿子是否還記得他們的語言,我用各種歐洲和⻄亞的語言與牠們交談,這些語言在 1600 年前應該是牠們生活區域的母語,我和鴿子的對話內容是關於鴿子遷徙歷史的問題和紐約市的日常生活。在作品中,鴿子作為外國人與移⺠族群的隱喻,藉由這些提問來反映特定身份族群所遇到的現實問題,像是語言問題、種族文化差異、飲食習慣的轉變等等。我曾經看見一群鴿子在吃炸雞,那景象讓我十分震驚,一方面是牠們正在吃其他的鳥類,另一方面是牠們好像完全「美國化」了。

愛的鼓勵 | 2023 | IG、手機裝置、7分

陳俊宇

陳俊宇1989年生於台灣高雄,現於台中工作與生活。 陳俊宇的創作中,依循著微小現世的觀察,對應著一個誇大的(不可能的)實現的方法。腳踏實地誠實的面對解決問題,並非是作者創作意圖,而是詼諧地思考無關的節點間,那些漏出的道德、倫理與癱瘓需重整的社會想像。

愛的鼓勵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鼓起勇氣,自信爆棚的拿出愚蠢去面對挑戰,是中二、無知、勇氣還是賀爾蒙的加護!亦或是來自親愛的、敬愛的誰,最真摯誠懇的鼓勵。

面對這樣的鼓勵會造就我們的信心暴增覺得自己天下無敵,進而勇敢的拿出自己的一切去挑戰未知,如果運氣好或是剛好打中對方,那就有可能成功,但是大部分應該都是失敗的收場吧?或許在這樣的思考中,更想凸顯的是執行的前奏,究竟是什麼在引導(鼓勵)我們走向……嘿嘿。

IG帳號 www.instagram.com/uuthumbsup/

廢墟探險十八羅漢洞|2023年|15分|動畫、木板、投影機

陳誌陽、閔詩涵

陳誌陽,1999年生於台南市,現居台北就讀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研究所,個人作品擅以聲響和燈光裝置製造虛構之異質空間,常以反媒體的手段做為創作的基底;與閔詩涵平時時常研究台灣傳統文化與特異奇觀造景,也有攝影作品上的合作。

閔詩涵,1995年出生於台北市,目前就讀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研究所,主要作品之一的攝影計畫從2016年延續至今的,邀請不認識的人一同前往廢墟裸身拍攝,並建立互信關係;而後由此延續發展,著重回顧過去攝影作品如何建構畫面的全過程,透過回憶及對該地的重訪,再製或竄改記憶中的影像。

廢墟探險十八羅漢洞

作者曾以手機3D掃描過已荒廢的基隆十八羅漢洞,後因其遭人破壞後,作者嘗試在還有印象時,回憶舊遊時發生的事,便找了另外兩位當時同行的人,在一起回憶的同時混雜了許多似真似假的故事。

福林鵪鶉|2024|鏡面窗貼、圓形平面鏡、實心蛋、草編鳥窩與隨機

魯志楷

魯志楷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主要創作媒材為攝影、錄像與身體行為。作品核心關注於回應記憶中的感知經驗,並將日常空間的功能性反思,轉化為觀察實踐下的美感符號。近期多透過空拍機不同運鏡與視角特性,揭示身體與場域間的相互關係,產生如異空間層次交疊的視錯覺氛圍。著力將視覺重心游移在詭異與美感的臨界線,試圖擾動慣性的觀看思維,進而帶出超脫現實的奇異感受。

曾獲2024高雄獎入選、2023 西班牙放映機錄像藝術節入選、2022 臺南新藝獎、2021 宜蘭獎優選等獎項。作品曾於台灣、希臘、西班牙、義大利等地展出。

呂妙盈

呂妙盈從社會教育學的背景,將藝術視為一種最廣義的社會現場,或是一種去感受世界整體的方法。創作關注於非人動物與人之間的相關,以影像裝置、錄像作品將對環境的抽象感知與現實結合,經常在紀錄,但更常在記錄之外徘徊。

福林鵪鶉

太幸運的真實,像周身世界和2D影像的差距 —— 在人類能感知的空間裡,它是夢境的倒影。

這件作品是一座鏡面裝置與其內(外)的林徑草寮,當想像貫穿了虛像入口直至彼端的索引:鳥糞從來都不是只為佔地盤的劃記,而是提示他們正在從安棲所在悄悄飛離的聲音。

指導單位

臺北市政府

主辦單位

臺北市文化局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