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介紹
第一場:Body-From Autonomy to Cybernetic 身體:從解剖學到賽伯格
第二場:Nature-From Physical to Digital 自然:從實體到數位
第三場:Entropy-From Science to Art 熵:從科學到與藝術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將於七月下旬舉辦三場由沈伯丞主講的「微科學、小藝術」,嘗試由歷史的角度,來介紹科學知識的開創與歷代藝術創作的演變,彼此間的互動關係。
活動以三個主題為介紹的主旨,身體、自然與熵。若從知識演進史的角度上看,那麼可以說所謂的自然科學,其中絕大部分一直是關於身體與自然其專業性分化和詮釋演變的過程。也因此,對於身體與自然的認識、辯證、驗證和詮釋,構成了分科科學的多數內容構成。
相對於,身體與自然的詮釋,熵的觀念誕生於人類科學開始注意非物質性的存在,從而其建構了對於宇宙的某種完整目的的終極性詮釋「熱寂(Heat death of the universe)」。此外,熵的觀念更因為安海姆(Rudolf Arnheim)的論文〈熵與藝術:簡論從無序到有序〉「ENTROPY AND ART:AN ESSAY ON DISORDER AND ORDER」而直接的和藝術與美學產生了關係。講座以熵作為整個主題的結束,一方面回應了「熱寂」所帶出的時間性以及歷史的終結概念,另一方面也常是投射科技藝術從現代的機械到當代的數位,那由機動到演算法的變化狀態,而能量(energy)和資訊(information)皆和熵有關,與此同時「身體」與「自然」亦涵納其中。
講師
沈伯丞
臺南藝術大學博士。前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與設計學系專任助理、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設計系講師、2015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博士班博士,曾任國藝會「視覺藝術補助調查研究」研究員、中華經濟研究院「 文化創意產業人力資源分析 」約用輔佐研究員、文建會「藝術家身份認證」研究專案研究員。長期關注文化經濟學和當代藝術環境變化,並為科學人雜誌科學創藝術專欄作者。
2019.07.20(六)15:00-17:00
2019.07.27(六)15:00-17:00
2019.08.10(六)15:00-17:00
課程地點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一樓
(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