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 Address
111031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No.180, Fuhua Rd., Shihlin Dist., Taipei City 111031
電話 & E-mail / Phone & E-mail
+886-2834-5066
info@dac.taipei

完全變形劇場之雙重性:藝術﹘生命,創造﹘人民

課程介紹
如德勒茲所言:藝術不模仿,然而首先是因為它重複,而且是重複著一切重複,透過一種內部的力量(模仿是一種摹本,但藝術則是擬像,它將摹本翻轉為擬像)每一種藝術皆具有它的交錯重複技術,其批判與革命的力量能夠到達最高點,以引領我們自習慣的毫無生氣之重複,到記憶的深切重複、然後到死亡之最終重複,於此,上演著我們的自由。
 
一件藝術作品,就是一個浮動的感覺團塊,由諸多「感受」與「潛感知」所構成,由於感受與潛感知已不在意識的情感與感知之掌握內,所以藝術作品總是具有某種《奇特》(étrangeté):一種不合語法及邏輯的幽默性刺激物。而這種不合語法、不合時宜的幽默感,正好作為一種「錯誤的力量」。錯誤,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它並不是負面否定的,反之,這是弔詭、雙重性的「平行意義」(para-sens),具有《非》的力量與成問題的提問能力。若哲學必須開闢出「內在平面」(plan d’immanence),那麼藝術則是開拓出「構成平面」(plan de composition),經由穿梭於形式與非形式、意義與非意義間的一種《去與返》的雙重構成運動。《非形式》、《非意義》並非指向絕對的無,而總是指向《其他》(l’Autre),即某未知之物。
 
本場講座主要談論在「後媒體時代(l’ère post-médias)之創造性實踐 : 藝術與技術(poïésis-technè)之字源學、系譜學」為背景出發,探討德勒茲思想中的「完全變形劇場之雙重性」概念,以藝術與生命、創造與人民、自然與創造之間關係的問題與提問為主軸。特別是以德勒茲論及尼采與普魯斯特的作品所引發的思想激盪為例進行論述。此外,加入台灣藝術家謝德慶的作品〈打卡〉以及政治運動(法國68學運、野百合、太陽花、法國黃背心、香港反送中運動),以探討「藝術性」、「時間性」與「作為無名之眾、具有未知之力的『人民』」。
講師
江薦新
出生於臺灣彰化,現居巴黎,現職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法語譯者、哲學、政治評論者、藝術評論與創作者。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碩士。主要研究:德勒茲、巴迪烏、傅柯、洪席耶、德希達等當代哲學思想。
 
廖芊喬
出生於臺灣雲林,現居巴黎,現職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法語譯者、自由作家。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碩士。主要研究:齊克果、尼采、沙特和德勒茲思想,當代主體性與美學問題。
2019.10.05(六)14:00-16:00
課程地點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