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論述
時間用自然證明了它的存在,而人的行為應著法則營造出了慣性。藝術家將我們與對時空間的感知剝離,穿鑿出縫隙,在失效的時-間裡重新度量自我與時空間的關係。「數學所反映的是一個沒有時間和現象特殊性的世界。數學是對世界的幻影所做的一種虛擬探索,一個被剝離了時間和現象特殊性的世界幻影。我們對因果關係的解釋無法擺脫時間的約束,因為原因在時間上總是先於後果。假如時間是虛假的,那麼任何因果關係都是虛假的。另一方面如果時間的包容真實性能引起自然規律的可變性,那我們對因果關係的判斷就缺乏一種穩定保障。而我們對因果關係的傳統理解也很模糊,一方面認可時間的真實性,另一方面又認為時間沒有我們所說的那麼真實。」在羅伯托・M.昂格爾及李・斯莫林的論述《奇異宇宙與時間現實》中,闡述著時間與因果之間必然的糾纏。時間包容著一切也揉化所有的存在卻也打擊著數學理性所清掃出來的均質、無現象特殊性的世界,這樣可愛又讓人困擾的角色似乎跟藝術裡的某些面貌重疊了。藝術總是挑逗著不同社會的慣習、體制,還有時間因果與身體法則。展覽場域既是有時序的故事寶盒,也可以是讓觀者短暫拋去任何有形或無形束縛的想像空間,作品作為逃脫的工具、藝術家作為隱藏在黑空間裡的魔法師,讓時-間失效,即便一瞬也開啟了新的感官經驗。
張乃仁以薩滿鼓的形象製作的擊鼓裝置,薩滿鼓在部分民族文化裡是薩滿用以與另一個世界溝通的工具,在藝術家轉化為動力裝置後也自成了一場無人的儀式。蔡宜婷利用帶磁力的長型跑帶讓螺帽不斷運轉,跑動過程中不規則的摩擦、耗損、緊張,引向無法預知的終點,暗喻著每個生命與其身處的世界之間的關係。梭巡著室內那些肉眼不可見卻對身體感知有明顯影響的通風系統,高德亮利用線條與雷射光把幽微的氣流變化轉為可視,而線條因為時間鬆垂、自然或人工調控風量隨機形成變化也產生了不可預知的樣態。光影是我們度量距離的依據,而當進到林書瑜的作品空間中,判準開始鬆動,因為燈光的晃移使身影產生搖動、極暗,身體與作品的相對位置隨機變動,在這裡我們不是可以掌控時間距離的主導者。
藝術家
高德亮
生於澳門,目前以台北為創作基地。擅長利用置入式的裝置以提示所處之空間/環境,以媒材的結構特性與空間元素產生碰撞。尤其是以異常的、碎裂的方式去再詮釋日常空間,轉換空間的功能性與人們對於日常城市空間的經驗以產生新的想像,創作多以光作為主要媒材。
張乃仁
生於苗栗。關注自然原生與媒體之間的斷裂與想像,時間與時間之間的連結,物質與自身的感知關係,一直是他試著重複述說在影像面對自然物的種種鄉愁。主要創作為錄像、動力裝置與複合媒材作品。
蔡宜婷
生於台南,生活於台北。⼀路追尋著藝術的發展從繪畫、雕塑讀到新媒體藝術,嘗試以新舊媒材結合應用創作。創作表現多元,但始終關心人與社會關係,認為藝術創作就像是在追尋那時代空虛的解藥。近期作品以雕塑物件與機械動力裝置提煉一種生命運動中的恆定狀態。
林書瑜
生於宜蘭,生活於台北。作品常以自身經驗的體悟與感知進行轉化,對於自然、科學現象的細緻觀察,透過互動感測、機械動力裝置進行創作。
作品介紹
高德亮《座標系列—空調系統》
雷射、動力裝置、尼龍線,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
以室內空間中,經常被人忽略的空調、通風系統為對象,延伸自草原座標系列的新作「座標系列—空調系統」是藝術家為每個展出地點量身打造的系列,展場裡不斷運作的空調或者透過幽微的氣流變化,透過尼龍線和雷射光的共奏,將無形的空氣詩意地具象化。
張乃仁《起身繞著土丘》
機械擊鼓裝置、紙張,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
在南美洲的傳統原住民薩滿,會擊打薩滿鼓,藉由同一頻率的鼓聲來達到出體的狀態。出體回來後會將出體紀錄繪製在薩滿鼓皮上,而內容通常分為上部世界、中部世界及下部世界的地圖。在臺灣阿美族也有相似的概念,在《台灣原住民的祭儀文化》Namoh Rata(吳明義)中所描述,阿美族稱神明為Kawas,此字涵蓋神靈死靈。Kawas是阿美族人宗教信仰的核心觀念,它也被用來解釋社會與宇宙秩序。而宜灣阿美族將世界分成天上與地下兩大部份,因此,Kawas也分成天上地上兩大類別。天上的Kawas包括真神、祖靈、日月星辰及巫師的守護神等;地下的則可分為屬於人的Kawas、屬於動物植物的Kawas、屬於無生物的kawas。
藝術家製作一個持續不斷擊鼓的裝置,讓觀者感官的放大,敲打的鼓聲猶如喚起失落的語徑,用機械來完成一種無人的儀式,讓空間對應另一個世界,非尋常現實(Non-Ordinary Reality)。
蔡宜婷《一部無限的歷史與它的定律:失重》
動力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2016/2018再製
這是一個關於時間與空間、一個我們存在於這世界上的方式。一種世界與生命的執行模式,以跑帶作為一部無限歷史的比擬,濃縮情感與事件的生命恆定狀態成為不變的法則與定律。
我們在法規與社會規範下而生,在生命裡掙扎與追尋,在跑帶上不斷運動的玩具車與六角螺帽是藝術家對人為軌跡的比擬,運轉過程中造成摩擦、耗損、緊繃又鬆弛,作品以極限的形式呈現單純的物理現象與機械運動,以物件的換置與原地執行動態的改變收斂約束藝術家對世界的自定義,像是藝術家對於自身假想的證明題。
林書瑜《蝕》
電磁鐵、LED、微控制器,尺寸依場地而定,2017
這是一件邀請觀眾參與並且共同探索身體與空間之間主體關係的作品,試著在一個既定空間下,透由光、影的介入,開啟觀者另一種感知經驗。
我們以慣常的視覺經驗來形構與認識世界,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物理定義來看,光照射在物體上反射到眼中,我們因此可以區辨出物體與空間、物體與材質、材質與顏色,從而建構定義我們已然 熟悉理解的相對關係之形貌。
然而在這作品中,光則重新定義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邏輯。透過燈的擺動,或近或遠形成光影變化,使得空間在推移擴張與收縮消弭之間不斷地轉換,我們的身影也隨之晃動、放大到無法形辨、甚至被吞噬於空間中。觀者觀看的主體位置也有了挪動與重新定位的可能,進而引發觀者各自獨特的身體感知與空間關係的再思考。
展覽時間
2018.12.22-2019.01.26
展覽地點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相關活動
開幕導覽
時間:2018.12.22(六)14:00-14:30
導覽人:陳湘汶
導覽人:陳湘汶
開幕座談
時間:2018.12.22(六)14:30-16:00
主持人:陳湘汶
與談人:蔡宜婷、林書瑜、高德亮、張乃仁
主持人:陳湘汶
與談人:蔡宜婷、林書瑜、高德亮、張乃仁
工作坊:Arduino基礎實務課程
時間:2019.01.19(六)13:00-17:00
講師:林書瑜
講師:林書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