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論述
台灣特殊的國際政治處境及歷史背景,讓「亡國」成為了一種既真實卻又虛幻的經驗。真實的部分在於台灣每個世代、每個人多少都曾經歷過「亡國」邊緣的歷史事件。虛幻的是,這些歷史事件都因為命運的機遇而使台灣多次僥倖的逃過了「亡國」的命運。究竟這種長期累積的危機感,乃至於帶點已然麻痺的淡定心境,是如何構成一種特殊的社會奇觀?本次「後亡國」(又譯:在我們親愛的國家坍塌之後)除了透過追溯數位技術美學及政治控制技術來理解本土的脈絡之外,同時亦邀請國際藝術家,透過國際危機時事、機械裝置及未來想像,設法來共同拼湊出一幅「後亡國」的想像空間,並藉此理解已化身為「反烏托邦」的當下。
策展人
高森信男
藝術家
Bang&Lee
南韓創作團隊「Bang&Lee」由藝術家方慈英(방자영)及李允準(이윤준)組成,他們的計畫經常使用各類媒體及科技媒材,來諷刺當代生活處境的荒謬。透過針對全球都會的串聯及介入計畫,「Bang&Lee」發展出一系列充滿高度互動性的都市空間計畫。本次計畫「Bang&Lee」將結合駐村及工作坊,為台北發展出專屬的計畫。
飛雅特.弗洛斯特
飛雅特.弗洛斯特為泰國年輕導演,其作品充滿了各類流行文化及通俗劇情的元素,藉此創造出一個充滿特色、卻又自溺的宇宙觀。飛雅特在其許多作品中自行擔綱演出,從英雄人物到流行巨星,藝術家將自己置入於各式的流行文化想像之中,發展出一系列看似喜劇,卻實則認真製作的「科幻影片」。飛雅特的作品不僅代表其自身的狂想,更同時反映出了通俗文本的敘事結構。
穆魯給塔.葛布列其丹
衣索比亞藝術家穆魯給塔.葛布列其丹的作品尖銳的剖析了當代社會的危機處境,以荒謬卻又寫實的方式來介入社會空間之中。在錄像作品《等待》(Waiting)中,藝術家化身為一位旅客,獨自站立於施工中的月台等待一輛永遠不會來到的電車。作品《傲羅巴》(Auropa)則是企圖結合非洲人對於歐洲的幻想以及近日的難民危機:穆魯給塔在歐洲各地扮演身穿救生衣的難民,並想知道路人的反應為何。
蔡濟民
《1945之後》文獻計畫是研究員蔡濟民針對其已逝祖父蔡榮堂所進行的一系列文獻蒐集及調查研究,期望藉著祖父的視角來理解戰後的台灣社會。《1945之後》除了討論到戰後台灣人的國族及政治認同問題外,更關注於台灣戰後的地方政治及管控技術。本研究計畫企圖透過針對這些治理技術進行分析,藉此了解並對應當代的政治影響技術和系統的差異。
蔡宗勳
藝術家蔡宗勳的作品常結合尋常都市景觀,並在其基礎之上建構出有如幻覺一般的場景。蔡宗勳的作品利用平面螢幕所造成的錯覺,讓媒體與現實場景之間的界線顯得十分模糊。藝術家所喜歡描述的新興住宅開發區,一方面指涉了人們對於未來的想像,但卻又因為藝術家透過拼貼、錯置等方式進行介入,而創造出潛在的不安與影像張力。
王友璿
研究計畫《(像個藝術家一樣)裝配時間》針對台灣數位技術發展過程中的審美及影像創作經驗進行剖析,企圖討論「數位藝術」之外的「數位民藝」。透過針對數位技術發展、數位平台建構與視覺審美經驗的互相滲透關係,研究員王友璿將試圖建構出台灣數位文化發展的美學史,並藉此嘗試討論台灣數位文化背後所蘊藏的社會結構。
吳秉聖
藝術家吳秉聖擅長透過尋常的物件來創造出異質的聲音聆聽經驗,並藉此改變觀者與空間的關係。本次展出作品《何處》除了試圖透過機械結構自身的構造來針對創造出藝術家認為的「造音者」之外,吳秉聖也企圖將聲音、空間及發音構造串聯為一種整體的感官經驗,並期望藉此發展出一種迫使觀者放大自身感受的特殊觀賞經驗。
2019.12.14-2020.01.18
展覽地點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相關活動
開幕導覽
時間:2019.12.14(六)17:00
Bang & Lee工作坊
時間:2019.12.14(六)13:00-16:00
後亡國論壇:政治控制技術與藝術表現
時間:2020.01.18(六)14: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