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 Address
111031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No.180, Fuhua Rd., Shihlin Dist., Taipei City 111031
電話 & E-mail / Phone & E-mail
+886-2834-5066
info@dac.taipei

【DAC專欄】程式化:規則、編碼與藝術中的編排,1965-2018(下)

展覽的下半部分為「訊號、序列與分解」,包含了對於圖像的重新排列、重新理解訊號的意義以及對於現實世界進行編碼。我們可以看見觀念與形式的交鋒亦展現在以文本為重或技術為體用的取捨之上,再再探討並重塑了數位藝術的多重面向。
 
圖像的重新排列,指的是透過將內容進行重新編列以增強觀者對於內容的感受,亦或提供新的框架以理解內容。如藝術家Nam June Paik的電視牆「第二次世紀末(Fin de Siècle II)」一件是由207台電視組成的巨大「編程」作品,藝術家重新編排音樂影片以溶解不同的節目影像,使其成為一個具有流動的編排組合。此件作品經由惠特尼博物館精心修復,一入會場,觀眾立即可見一面高牆矗立會場正中央,不斷地閃爍著不連貫的影片:一個裸體女人走下樓梯、另名男子在歌唱、又一名男子跳起了現代舞來,突然間機器人正亂丟垃圾;紛亂之間,如同今日的社會—一個由影像與音訊通天鋪地覆蓋的日常生活,以及我們—受到片段且大量的視覺訊息壓制且催眠的人類。
 
對於那些透過作品重新理解訊號意義的藝術家而言,在使用電子或數位訊號作為創作素材的同時,他們改寫了訊號的原初功能,並使訊號成為新的視覺訊息,於是電子訊號從不可見的載體成為了另一種視覺語言,如Cory Arcangel的超級馬力歐雲(Super Mario Clouds)將任天堂遊戲卡帶重新編寫,消除了聲音與其他視覺原則,只留下了雲的視覺標誌,便是透過重新塑造訊號的功能性後,以產生新的空間圖像。與此同時,對現實進行編碼的藝術家則是透過指認出社會、文化及政治符碼(code),再利用程式設計做出批判性的回應。例如,Keith和Mendi Obadike的作品「色彩的互動」來談所種族分類的社會系統如何數位化成為一種線上的商務服務,而Jonah Brucker-Cohen和Katherine Moriwaki的交互式資料視覺化作品,探討了Twitter如何接收和塑造訊息,在線上開啟一場政治實境秀。
 
除了兩大主題之外,惠特尼特別邀請Tamiko Thiel的擴充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作品「意外的生長(Unexpected Growth)」參展,此件作品將虛擬的元素疊加在惠特尼博物館六樓戶外畫廊,能增長的元素包含塑膠垃圾及珊瑚礁結構,觀展者能使用他們的行動裝置或平板觀看CGI珊瑚礁,隨著不同數量的人使用該技術,珊瑚礁與塑膠垃圾的數量將會擴展和收縮。此作品預示了未來當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受到不可逆的的污染的景況。藝術家強調了自然生長的過程與符碼生成品質之間的聯繫,並邀請觀眾思考我們如何影響及塑造我們周圍的自然環境。
 
「程序化」所涵蓋的作品橫跨半個世紀之廣,無論是早期的錄像藝術、資料視覺化、實驗舞蹈、擴增實境,不同的形式與內容都得以自由地切換;在這樣優異的流動性之下,此展不僅探討了自西元1965年起數位藝術如何發展,更對於當代數位科技提出了種種反思。無論是人類思維與演算模型的交互影響,或者我們如何去看待那些不可看,但實際上卻為可見的影像提供系統性指引的指令;又或者,對於訊號的功能性與可視性提供另外一種可能:哪些訊號是屬於高階的、視覺的,哪些又應該是基礎的、指引性的,最後,將這樣的數位科技能量反饋至社會與政治性、經濟與環境性的場域進行詰問:究竟數位化的當代,人類的文明生活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我們又將如何看待這些人造的系統與符碼?
作者
林彤
出生於臺北,現居紐約。跨領域設計師、作家,目前正於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攻讀MFA學位,她形容自己是一隻在紐約過冬的蟬、後哲學時代的科技旅人。面對於任何主義,她保持不斷地填充與放空。非常地偏食與傭懶,對文學偏食、對音樂也偏食,至於食物,當然偏更多。她喜歡每個無所事事的午後,思考不受束縛也無須緊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