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 Address
111031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No.180, Fuhua Rd., Shihlin Dist., Taipei City 111031
電話 & E-mail / Phone & E-mail
+886-2834-5066
info@dac.taipei

隱藏在廢棄發電廠內的龐大動力燈光裝置〈DEEP WEB〉

在藝文活動不間斷的德國柏林,於城市內前身為發電廠房的展演空間Kraftwerk Berlin[註1]正呈現結合雷射、動力機械的大型燈光裝置作品〈DEEP WEB〉,展期至8月23日結束。此作品是由擅長以光作為媒材的裝置藝術家Christopher Bauder和擅長音樂編曲及音像裝置藝術家Robert Henke,於2015年原受邀法國里昂燈光藝術節共同創作呈現,但該年因IS恐怖攻擊導致藝術節取消,而作品改至2016年德國柏林CTM藝術節[註2]首次呈現,今年再次於原場地呈現。

於最終散場燈亮時能看見Kraftwerk Berlin廠房內2樓作品展示空間,攝影:林子荃

於最終散場燈亮時能看見Kraftwerk Berlin廠房內2樓作品展示空間,攝影:林子荃

 

寬幅約25公尺及高10公尺的裝置佔據整個廠房2樓空間,整體結構是由175個裝有動力馬達的光球與外部的12台高強度雷射裝置組合,藉以雷射光束對準光球直射,形成節點(Node)構成如蜘蛛網般的數位網絡連線狀態。並經由電腦程式編成使光球上下移動、雷射光線條多寡與粗細、整體色彩變化,且都與多頻道的音樂同步。

DEEP WEB動力燈光裝置整體與局部,攝影:林子荃

DEEP WEB動力燈光裝置整體與局部,攝影:林子荃

這些細膩、精準的視覺與聽覺變化,都是兩位藝術家經過長久累積的研究及實驗,以及與數位藝術領域上的創新公司合作,如雷射系統製造商LaserAnimation Sollinger提供技術專家和研發雷射系統設置;燈光動力裝置與主控制軟體則是由藝術家Christopher Bauder因長期創作此類型動力裝置,進而成立的公司WHITHEvoid所負責;電子聲響的音樂創作則是由身為現場音樂/電子音樂編成軟體Ableton Live的共同研發人暨音樂家Robert Henke負責。

作品的創作結合了不同專業與跨領域的整合,進而完備整個作品的表現,同時帶給兩位藝術家很大的自由度,可以透過電腦軟體即時(Real time)操控視覺與音樂的隨機變化。因而在展覽期間,也特別安排8場Live表演,將裝置轉換成為一種充滿視覺變化的大型樂器,以藝術家的個人感受詮釋不同於原本展覽時的觀感。

整個作品的總長度約為30分鐘,循環運作持續到閉館時間,藝術家們試圖以龐大的裝置量體融合場域環境,將觀眾帶入一個沈浸於光影的時間與空間。呈現過程中約有6種以上豐富的圖形(Pattern)變化,以下簡述幾種變化:(描述順序可能與藝術家安排稍有不同)

第一種是光球與雷射呈現單一排直線整齊的連線,接著透過馬達靈活的帶動光球上下移動,逐漸變成一種具有生物感的骨骼架構在空中游動,這也不禁讓人聯想到臺灣新媒體藝術團隊Dimension Plus的作品〈脊系列實驗〉。[註3] 不停律動的弧形骨骼線條也從一條開始往兩旁擴展成兩條,如同從獨自的個體逐漸成為群體。

單一直線排列狀態與馬達帶動產生的律動弧形線條,攝影:林子荃

單一直線排列狀態與馬達帶動產生的律動弧形線條,攝影:林子荃

第二種為單顆光球落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上,再以雷射光束將各個光球/點串連起來,形成一個連續性的節點線條。接續轉為單顆球體上同時受兩條以上的光束投射,產生類似三角、多角形的線條,同時也以雷射光束的強度,來增加不同粗細的線條變化。另配合著動力馬達的帶動於空間中交錯,形塑各種不同的線條表現狀態,以及透過聲響中的重拍與氛圍切換線段位置和色彩變化。

單一連結的線條(右)至重複多角的線條(左)表現,攝影:林子荃

單一連結的線條(右)至重複多角的線條(左)表現,攝影:林子荃

第三種則以光球聚集成四方的平面矩陣,並且因平面的高低不同,在空中產生出圖層般的層次堆疊,同時配合如心跳般的聲響切換不同平面閃爍出現,或是透過細小的電子聲將平面切換成不同色彩,並讓球體快速的上下移動,形成不同區塊、大小的平面矩陣。而為使畫面不過於單調,特別切出一區塊,讓光球不停在四方的平面內閃爍流動著。

光球集結成四方的平面矩陣,攝影:林子荃

光球集結成四方的平面矩陣,攝影:林子荃

第四種由多色的狀態轉換至單一紅色,四散的光球與雷射光束相連,兩旁的雷射光機像是訊號基地台投射出繁多的線條交織,顯現如今日聯繫世界各地的網際網路,且不同於一般使用藍、綠兩色,以帶有警示意味的紅色,回應作品名稱〈DEEP WEB〉,同時是俗稱的“暗網”。就觀賞位置的不同,單一顏色下的燈光表現,強烈光線使得原本應是3D立體的空間,在全黑的環境下轉變類似2D的表現狀態。

由數量眾多的紅色點與線交織成網絡狀,攝影:林子荃

由數量眾多的紅色點與線交織成網絡狀,攝影:林子荃

最後,在觀展的當下,想著能夠一睹如此龐大的裝置作品,實為幸運。但同時也思考,這樣的作品若受邀至臺灣展演的可能性,先將費用擱置不談,以國內的科技技術來說,安裝架設不是太大的問題,而可能的問題會有以下兩點:一是展示場域,國內似乎沒有大小相符或接近的空間,另外當作品離開工業場域,改變的場域氛圍,是否也還符合藝術家的概念有待商討,以及若將作品縮小尺幅進行展出,則又會使作品的呈現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是觀賞的群眾,自柏林圍牆倒塌後,進入1990年至今的柏林,從空屋、廢棄工廠中開始興起電子音樂的熱潮,進而成為電子音樂的發展重鎮;其夜店與電音派對的文化,也使得實驗性質的電子音樂,開始融合光與視覺圖像的應用。同時也不斷舉行大型的藝術節等相關活動,如前述的CTM藝術節,也給予音樂家、藝術家們一個實驗、展現的平台。以此受到大眾的關注,為這類型創作奠基為數不少的觀眾族群,成為穩定發展的支柱。因此使得電子、實驗性音樂融合視覺藝術成為重要的發展,相較之下臺灣關注這類型創作的觀眾族群明顯少了許多,也因此較難穩定發展如〈DEEP WEB〉作品的大型規模和其創作條件,是最為顯著的差異。
—-

註1:Kraftwerk Berlin 原是一個發電廠房,建立時間約與柏林圍牆接近,用以提供當時東柏林區域的用電。在棄用多年後,被轉為一實驗場域,提供各式展覽及活動空間,如數位音像展演、電音派對、音樂會、時裝秀等。官方網站http://www.kraftwerkberlin.de。
註2:CTM Festival為一國際知名針對當代電子、數位、實驗音樂聲響的藝術節活動,每年於柏林舉辦。官方網站https://www.ctm-festival.de。
註3:Dimension Plus〈脊系列實驗〉曾於2018年10月在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展出,作品的相關說明詳見: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dac/photos/a.471745946576833/587623204989106/?type=3&theater

—-

Christopher Bauder個人網站 http://www.christopherbauder.com
Robert Henke個人網站 http://roberthenke.com
作者
林子荃
1989年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擅長以錄像、多頻道影像裝置、視覺化程式語言為創作媒材,並參與音樂、舞蹈、戲劇等類型的跨領域合作。作品關注於移動景象與多頻螢幕裝置之關聯,運用時間延遲與多格畫面的安排,藉由自身旅行經驗,連結移動路徑及景觀排序,透過車窗將景象框取出來,如同影像藉由螢幕的選取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