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 Address
111031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No.180, Fuhua Rd., Shihlin Dist., Taipei City 111031
電話 & E-mail / Phone & E-mail
+886-2834-5066
info@dac.taipei

乘著樂園列車駛進科幻電影世界:陶亞倫個展「無處不在的幽靈」

「藝術的目的是要保存永恆,妄想把所有的東西變成永恆,只是徒勞」陶亞倫在受訪影片中如是說。
 
每次看科幻電影時,總是想著有一天能否有機會進入某個神祕古蹟遺址、穿梭奇異的隧道、探索億萬年以後的廢墟?這種幻想在VR尚未出現之前,除了靠電影過過癮,大概只能藉由做夢或想像自己能夠靈魂出竅,甚至期許自己擁有穿越時空的能力吧?自VR出現之後,天馬行空的娛樂影像能在頭戴設備的世界裡實現,不再只是透過傳統電影的觀影經驗,而是看著VR發展出獨特的影像語言。然而,你以為終於能在VR世界裡達到自由切換觀影角度,或是在電腦動畫世界裡飛行,體驗科幻電影主角們的視野之後,這些看似掌握選擇性的主導權,事實上仍被限制可移動的範圍,且在觀看時只能透過眼睛與大腦探索外在世界,身體仍然留在原地?
 
藝術家陶亞倫長年藉由VR探索被囚禁的身體議題,除了辯證真實與虛擬的關係之外,更觸及在場與不在場的身體論述。2020年在臺北當代藝術館的個展「無處不在的幽靈」,除了延續一直以來在不同場館「破壞空間」,並延伸出館外的奇幻空間之外,此次更集結陶亞倫早期發展的作品脈絡,將台北當代藝術館化為另類的「無牆美術館」。
 
靈魂意識的漂移
若從科幻電影的脈絡而言,關於戴上機械設備之後,意識進入另一個世界而身體還在原地,最經典的莫過於《駭客任務》的隊員們連接母體之後,在充滿運算符號的虛擬世界中尋找救世主,意識在其中經常分不清虛實,在那個年代最新穎的類比電腦系統中飄移。電影中的主角們必須控制自己的意識才能逐步達成任務,若失敗了在現實中的身體也會受傷,而在穿梭意識的過程裡身體一直都在原地,必須要受到完善的保護。如同「無處不在的幽靈」所有作品中,同樣都是藉由影像與視覺效果影響大腦的意識,《徘徊的幽靈No.1、2、3》的真實身體是停留在原地的,藉由VR影像讓觀眾的意識可以探索當代館的秘密房間,縱使觀眾無法藉由意識或腦波控制影像內的變化。
 
而更貼近陶亞倫所強調的意識探索,似乎可以更追溯至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的《堤》(La Jetée)中,男主角戴上眼罩之後開始進行時空之旅,當你以為可以跟所見之人對話,卻發現你意識中的身體感知不斷抽離,你們說不上話,不僅無法改變事實也只能無奈地回到現實世界。就像是無處不在的幽靈與夢境探索之間的頻率連結,你的意識被迫在有限的時間內參觀藝術家建構的世界,如同遊樂場的設施,讓你體驗之後又回到原點,什麼都沒有改變,留下的是觀者曾經遊歷過的個人記憶,隨著時間終將被遺忘。
 
妄想把所有的記憶、時空與靈魂變成永恆,都只是徒勞,電影《啟動原始碼》的男主角因為瀕死而被軍方以高科技將靈魂意識保存,希冀藉此不停迴返時空並阻止恐怖爆炸的任務。此時的意識使用是為了保存即將離開身體的靈魂,電影中的概念近似於《徘徊的幽靈No.6、7》中意識穿梭在死亡的空間邊界感,成功模擬了人死後的靈魂遊盪。關於類似的實驗,荷蘭設計師Frank Kolkman創造Outrospectre的VR裝置,目的在於讓人人都可以體驗靈魂出竅的感覺,縱使其設計概念看似簡單,將攝影機架設在觀者的後方,利用觀者在使用VR裝置的同時看著自己的後腦勺,體驗類似出竅的感受並降低瀕死恐懼的醫療實驗。似乎,關乎於靈魂、意識穿梭的主題,無論在VR與電影世界裡都與被迫固定的身體議題不可分割。(可參考連結裡的影片: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12/07/use-vr-for-soul-out-of-the-hole/
不自由的身體
VR的觀影模式讓人矛盾,在於我們透過視覺進入不在場的世界自在穿梭的同時,他人所見的自己是被困在原地的,甚至不能被打擾。一如《阿凡達》電影中,劇情設定身體有殘缺的男主角必須進入特定裝置,藉此連接到另一個身體並探索外星世界,此兩種層面的身體限制強化了意識進入另一個身體探索的感官張力。彷彿是VR觀者第一次感覺自己的身體被包覆在遼闊的異世界,甚至連空氣都散發出不同的味道,也想伸手觸碰前方的物體,身體卻在有限的時間內被強制結束。而《徘徊的幽靈No.4、5、6、7、8、9、10》的裝置,讓觀者都受限於固定方向的軌道內緩慢移動,縱使VR裡的移動方式有前後、水平與半弧形等路徑,卻更模糊了觀者的虛擬意識與現實身體的方向感,觀者的現實身體無法自行操控,只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結束意識探索。
   
身體的自主性在此被迫分割為意識身體與真實身體,當真實身體被打擾之後,如同《一級玩家》被臨時中斷就會退出遊戲。關於遊戲的VR層出不窮,而蘿瑞.安德森及黃心健的《沙中房間》除了以VR遊戲的概念為基底之外,更結合佛教的中陰身,提出VR就像是介於真實身體與前往某處之間在意識探索的過度中繼站。此時的身體仍然停留在原地,當觀眾超出特定範圍則不能使用任何功能,無論是身體或意識仍被侷限在有限的時空當中。
 
科幻電影中經常夢想藉由高科技將自己的意識或身體砍掉重練,或是到超現實的空間中探索,這些發想最根本的源頭來自人類對各種欲望的不滿足,如同展覽手冊中提出「人類的意識、身體、感知,數據化在各種慾望機器中流竄,如同隱藏的、流動的「幽靈」,真實與虛擬共處於不斷擴延的多重時空中。」而遊樂場經常是我們逃離現實並釋放各種欲望且奠基在資本主義建構下的場域,乘著陶亞倫製作的VR列車緩緩升降、平移、前近與後退等各種「遊樂」設施,滿足於探勘奇觀世界的好奇欲望。反思在使用VR作為各種娛樂與探索未知欲望的同時,以緩慢詭異的節奏遊覽著那些曾經被遺棄的歷史、記憶、場域等空間,就像是靈魂不斷的輪迴、監控與飄移。而我們的意識藉由陶亞倫的作品穿梭在未知的地帶,彷彿靈魂出竅前往神秘樂園探勘,回到真實世界之後,我們能夠藉由記憶留住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