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Artists
Works
Guide Tour
Event
展覽介紹|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自2018年4月,由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承接營運,重新定位並規劃實驗室與數位/新媒體藝術的研究方向,將以知識的開拓及藝術與科學並重為中心發展主要方向。為了因應未來方向之需求,中心今年第二檔展覽為 「 閉館整修─鄭先喻個展 」 ,邀請藝術家鄭先喻以有限的資源重新規劃跟調整展覽空間的配置與需求。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在展覽空間的應用上,理應跳脫一般展覽空間的規劃架構,以更為彈性並落實研發及實驗為主的空間,並且能快速應用及變化,也適度地成為實驗場域或表演場地。
首先,這不是常態的展覽,而是一個空間更新重整的過程。展覽本身不會有實際的藝術作品,只會有吵雜忙碌的施工過程,但同樣會舉辦座談,針對國內外不同機構展覽空間應用與規劃,以及就不同屬性的藝術家或民眾對於展覽空間的期待與想像進行討論。
這次展覽空間的更動主要分為幾個大方向,分別為:空間的彈性、系統性、穩定性、安全性與舒適性。在空間的彈性與系統性上,會將原有的天花板格柵設計以類似實驗劇場格管狀的管網取代,方便擴增燈光、音響、投影或是其他設備,並且將工作用的基礎照明與投射燈明確區分,也就不同分區預留集線槽,讓燈光以及視訊音響系統能夠更快速的安裝使用;在穩定性與安全性上,空間中會就不同電壓去做隔離,減少對於弱電線路的干擾;而在整體空間的舒適性上,會將原出入口更動至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正門,讓觀展民眾有較好的交通動線及休憩空間,並增加與未來設置在一樓的實驗室與中心社群空間直接的交流與接觸。總而言之,在展覽場域整體的規劃上,希望能以更務實的方式去達到讓創作者對於空間有更多應用與想像,也針對中心一樓這種中小型的展區善加利用,因應現今在新媒體藝術或是跨領域創作的多媒材性質上做出更好的配合,空間本身也會更加趨近於中性。
期望整修過後的數位藝術中心能以全新的風貌去延續實驗、研究、研發的精神,在有限的資源創造及協助這類領域的創作者擁有更好的方式與平台去實踐他們心中的想像,甚至藉由提高空間與民眾的互動性,將非此類領域的創作者或民眾帶入,這也是為什麼這次的展覽會以 「 閉館整修 」 為題目,並真正將原有的展覽場域進行整理及修繕,而非用創作或展覽的方式呈現,相信這樣的改變是需要的,希望能打破以往以視覺為主的展場規劃或佈局方式,重新回到關注藝術家或創作者本身不斷嘗試新的事物及創作的過程。
藝術家介紹|
鄭先喻
1984 出生於臺灣高雄市,現職藝術家、軟體開發人員
創作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電子實驗裝置為主,內容多在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之間的關係,試圖以詼諧的方式去賦予作品某種生命象徵或是存在意義,藉此隱喻自身對於 周遭環境的體會。其目前專注於生物學、電子、軟體等相關研究以及智能聲響、創作工具軟硬體的開發與創作。
「閉館整修-鄭先喻個展」 駐村機構分享
本次展覽圍繞在 「空間」的討論, 為了外延此議題,我們邀請了幾位近期於國外進行駐村的藝術家,透過他們親身體驗,為我們帶來其他館所場域第一手的觀察及介紹。
---
撰稿人/顧廣毅
駐村地點:荷蘭 阿姆斯特丹 Waag Society
官方網站: http://waag.org
荷蘭是生物 藝術領域的重點發展國家,荷蘭具有生物藝術與設計的獎項,以及多個生物藝術相關的機構,其中Waag Society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 Waag Society 擁有自己的生物實驗室,可以讓藝術家實際操作生物實驗進行創作,除此之外他也有與當地科學家良好的連結,這些連結可以有效地幫助藝術家找尋科學家的合作 與幫助。除了科學資源的提供之外, Waag Society 也與當地其他組織有良好的關係,可以讓藝術家的成果發表有機會拓展到荷蘭當地的其他機構,藉此增加作品的曝光。
從歷史與地理的角度來看, Waag Society 所在的建築物中,有一間作為公共教育、作品發表會之用的八角科技會議廳,原為十七世紀醫學解剖室,曾是荷蘭畫家林布蘭名作「人體解剖教學」的真實發生地點。 除此之外, Waag Society 的地理位置就在當地中國城的旁邊,附近有中醫診所、中式餐廳等等,展現了一個完整的華人社區。在這樣的歷史與地理背景之下,我可以在曾是醫學解剖室的地點發表我的計劃,同時也有機會可以邀請當地華人社群的民眾參與我的活動。對於我關於混合中西醫概念的「混種醫學」( Hybrid Medicine )的創作計畫,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顧廣毅
目前居住於荷蘭恩荷芬和臺灣臺北從事創作工作。現為創作團體㗊機體團長、TW BioArt台灣生物藝術社群共同創辦人;具有牙醫師與創作者雙重身分。作品主要專注於臨床醫學、人類身體、人與動物的關係以及性別議題,嘗試藉由創作去探索科學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並藉此思考科技、人類個體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
撰稿人/紀柏豪
駐村地點:英國 利物浦 Foundation for Art and Creative Technology (FACT)
官方網站: https://www.fact.co.uk/
很幸運能獲得國美館補助,在這個夏天來到利物浦 FACT 駐村。 FACT (藝術與創意科技基金會,全稱為 Foundation for Art and Creative Technology )是位在英國利物浦的新媒體藝術中心,創立於 2003 年,與主要商業區之一 Bold Street 相連。 FACT 本身包含電影院、三間展覽廳與咖啡廳,辦公區域除了 FACT Lab 外,並有數間科技新創公司進駐。這陣子正值利物浦雙年展, FACT 也是其會場之一,目前正在展出 Agnes Varda 的作品。
FACT 相當支持不同背景的藝術家或學生與該單位合作發展專案,也花了不少心力與大眾溝通「科技與藝術」合作的可能。例如,最近 Fact Lab 都在舉辦針對學童的 VR 影片工作坊,讓學童自己拍攝與剪輯,另外也有許多面向公眾的教育推廣活動。 FACT 的入口處與其網站上都寫著:「這是讓群眾、藝術與科技相會的地方 (Where People, Art, Technology Meet.) 」。透過各類展覽與教育推廣活動,讓更多人能利用科技來激發靈感、實現創意,這是讓我相當傾心的理念。
我目前暫時被分配在一個堆置許多器材設備的空間,有時會有技術人員跟我一起在此工作。雖然有點雜亂,但設備應有盡有。國美館所合作的駐村單位,就算駐村期間可能因經費或人力短缺無法提供太多協助,但在媒體與設備資源等方面都仍算充分。例如耳機分配器這類展覽偶爾會需要的硬體,像我自己在台灣有買一個,但在 FACT 這邊就會同時備著上百個;投影機、音響與音訊介面等工具也是。駐村藝術家在 FACT 相當自由,若需要任何協助得自己積極爭取。前幾天我跟進駐 FACT 的新創公司 Kinicho(http://kinicho.com) 會面,他們是以提供 Ambisonics 技術為主要服務的團隊,這也是我本身未來想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透過 FACT 介紹才有機會交流,對我來說這也是駐村期間很重要的一環,讓藝術家有機會拓展眼光,更了解國外當下的技術前沿應用。
這次我的主要提案為奠基於過往創作,結合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來生成影音內容。科技藝術的重要價值之一,在於創作者通常能從不同領域 (disparate fields) 援引類似的例子 (analogous ideas) 來分析觀察到的問題與現象。創作過程我將會陸續更新於網路上,期待之後能與大家分享成果!
紀柏豪
來自台灣台北(1989-),主要以聲音為創作媒介,作品大致上涵蓋但不限於電聲作曲、裝置、現場電子等形式。近二年開始參與劇場製作,將過往創作經驗與表演藝術結合。近期主要關注與演算法作曲(Algorithm composing)、生成式音樂(Generative music)與資訊聲音化(Sonification)相關的主題。
---
撰稿人/黃盟欽
駐村地點: 德國 慕尼黑 慕尼黑藝術公寓
官方網站: http://www.apartmentderkunst.de/
本人於2017年獲選由慕尼黑藝術公寓 (apartment der kunst) 、慕尼黑文化局以及臺北國際藝術村與臺北歌德學院共同籌辦的駐村交流計畫,親身體驗德國文化與藝術多元發展。此計畫緣由德國慕尼黑 藝術公寓與台灣VT Art 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自2014-2016年期間舉辦「 VT 慕尼黑三年駐點計劃」,計畫涵蓋:一、策展人策劃展 ;二、台灣藝術家德國駐村 ;三、台德藝術家雙邊交流個展三部分。因此,藉由持續交流計畫推廣台灣、德國兩地的當代藝術,透過雙方空間平等交流與對話,創立兩地經驗分享的平台,提供一個不同於官方單位的交流對話方式,用非營利單位的平等互助精神,創造及醞釀台德更多在地文化的創造性。
此次駐村創作期間,慕尼黑藝術公寓除了提供工作室,並且協助展出規劃與相關設備支援,因此,透過紀錄觀察在德國生活的點滴,在創作上持續關注著人際的關係聯結,透過自我身體展開與文化對話的表現形式。
此外,這趟德國駐村交流經驗中,慕尼黑當地有許多的官方美術館與商業藝廊,常規劃相關藝術座談會或者展覽開幕活動,旨要促進國際間的藝術交流,市中心併存許多替代空間場域,很多都具備實驗性的創作精神,含括繪畫創作、複合媒材、實驗影像與空間裝置等多樣性展現。因此,在這次的創作經歷中,學習延伸拓展創作的視野和見解,無論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創作環境,跨越語言限制並能獨立專研創作,充分落實駐村創作計畫的具體意義。
黃盟欽
生於臺灣嘉義,2018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新媒體科技藝術組, 作品關注感知形塑與身體議題,擅常結合複合媒材、空間裝置與錄像作品。
---
撰稿人/林沛瑩
駐村地點:瑞士 CERN
官方網站: https://arts.cern/
位於瑞士、法國與義大利交界的 CERN 是世界高能物理的研究重鎮,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環狀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 LHC )的所在地。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總長 27 公里,在深 175 公尺的隧道中,使用許多巨大、在絕對零度附近的電磁鐵將質子加速將近光速,讓兩個質子束各為 7 TeV 的狀態下相撞,炸出各式各樣的粒子,以觀察宇宙物質最基本存在的奧秘。在 CERN 有一萬多名科學家,其中最大宗的有實驗物理學家、理論物理學家、資訊科學家、天文物理學家及各種工程師。
Arts@CERN 隸屬於 CERN 的 Outreach 計畫。 Outreach 旨在拉近大眾與科學研究的距離,而 Arts@CERN 則相信藝術家與科學家同樣在探索人類的未知,將藝術家與科學家放在一起勢必能激出意想不到的火花。然而從藝術家的角度來說, Arts@CERN 莫過於是對於藝術家挑戰的駐村計畫之一。
由於文化部與Arts@CERN簽約,駐村計畫為期一個月。駐村的藝術家會住在他們的員工宿舍裡面,並且有一個小小的辦公室,旁邊動輒是各種有名的科學家與諾貝爾獎得獎人。走廊是一排排的科學論文,而餐廳裡人們冒出的語言是GeV、Proton、Electron、Quake這些平常對話中不會出現的語言。儘管整個研究中心有著許多巨大的磁鐵與鋁箔紙,以及許許多多視覺無法看見的事情再發生,作為藝術家,最困難的就是如何看懂每樣物品的意義並開始與這個與眾不同的人類們對話。也因此,Arts@CERN不要求藝術家在短期駐村時間內創作出作品,而是曾經駐村過就歡迎再回去,也許幾個月後、也許幾年後,大門永遠為藝術家敞開。
林沛瑩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輔系資工與人文社會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設計互動系(Design Interactions)碩士。創作範圍主要專注在科學與藝術結合、人類情緒、語言、以及文化社會層面之間的交互影響、互動性自數位延伸至生物以及思考層面的新可能性以及哲學在設計思維上的使用。
導覽|
時間:9/29(六)14:00-14:30
地點: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展間
導覽人:鄭先喻
座談一:整什麼?修什麼?-數位藝術實驗場域的可能性
時間:8/18(六) 14:00-16:00
地點: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後空間
主持人:林子荃
與談人:張暉明、詹嘉華、鄭先喻
內容:配合本次展覽「閉館整修-鄭先喻個展」主軸空間整修的再造,邀請具國外駐村經驗的新媒體藝術家,從場域出發,分享創作與駐村單位的連結、空間場域的適用性及軟硬體上的資源協助。從經驗中討論對於數位藝術創作實驗空間場域的想像,從中挖掘創作者與空間之間的連結關係,空間場域又該具備什麼條件能夠協助藝術家,藉此呼應本次展覽在空間整修上針對未來可供多樣性的數位藝術、跨領域結合等發展運用。
---
座談二: 跨域空間如何實踐/實現
時間:9/29(六) 15:00-17:00,地點: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後空間
主持人:孫平
與談人 :林宜瑾、林昆穎、 鄭先喻
內容:跨領域合作在當代並非新鮮事,越來越多表演者嘗試從劇場跳進展場,而新媒體藝術家的作品也從展場躍上舞台與觀眾見面,交錯蔓延觀眾對於場域及藝術疆界的想像。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成立至今,即將邁入第十年,在此結點,企圖提出空間未來使用更為彈性及多元之可能性。本場講座,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共同腦力激盪,於面對創作或跨域合作時,對於實驗性質空間的需求、經驗及想像。